標籤:漢字  古文字  甲骨文  書目  

甲骨文著錄選介 · 國內收藏篇


2022年8月16日

一、《鐵雲藏龜》(1903年)

1903年,劉鶚從其所收藏的五千餘片甲骨中精選出1058片,編成甲骨學史上第一部甲骨著錄——《鐵雲藏龜》(簡稱《鐵藏》)。

《鐵藏》分六冊由抱殘守缺齋石印,第一冊中有羅振玉、吳昌綬、劉鶚(鐵雲)序,收甲骨拓本一百六十片;第二冊,收拓本一百七十四片;第三冊,收拓本一百七十八片:第四冊,收拓本一百七十六片;第五冊,收拓本一百八十片;第六冊,收拓本一百九十片。總計全書共收錄甲骨一千零五十八片,除去偽刻與重複出現者外,實得一千零五十一片。

本書所錄大多數為龜甲,但也有一部分牛肩胛骨。其時代以第一期為多,第二期次之,第三期極少,沒有第四、五期蔔辭。

《鐵藏》編著以後,不少私人所藏的甲骨也陸續結集出版。殷墟正式發掘前出土的甲骨,以羅氏四書收錄最多:羅振玉《殷虛書契前編》(1911 年)、《殷虛書契菁華》(1914 年)、《殷虛書契後編》(1916年)、《殷虛書契續編》(1933 年)。

二、《殷虛書契前編》(1913年)

《殷虛書契前編》(簡稱《前編》)是羅振玉先生擇其所藏甲骨中尤要者,墨拓精印。《前編》最早有1911年石印本,初擬編為二十卷,前三卷輯入《國學叢刊》第一、二、三冊,收錄甲骨拓片292片。辛亥革命後羅氏僑居日本,遂中輟。1912年,羅氏在日本重編《前編》,厘為八卷,1913年珂羅版影印,著錄甲骨2229片。1932年重印時對初印本作了去重、調序等,並保留初印本裁剪過甚之邊緣,以存甲骨原形,實收錄2221片。

關於《前編》的體例,“其先後之次,則首人名,次地名、歲名、數名,又次則文之可讀者,字之可識者,而以字之未可釋及書體之特殊者殿焉。其說解則別寫為後編。”

三、《殷虛書契菁華》(1914年)

《殷虛書契菁華》(簡稱《菁華》)於1914年出版,珂羅版影印,線裝,一冊。全書包括序、拓本照片,收錄甲骨六十八片。

羅振玉先生在《菁華》序中謂:“予曩搜集殷虛遺文,得骨甲逾萬,既拓其尤要者為《殷虛書契》,而篋中所存最大之骨,尚未拓墨,蓋骨質至脆,懼或損文字也。然又不忍使湮沒不傳,愛影照精印,並取往者拓墨所遺、脆弱易損者數十枚益之,顏之曰《殷虛書契菁華》,俾與《前編》並行焉。” 本書所收的四版大骨為羅振玉先生數萬藏品中的最精品,片大字多,內容重要,故名。

本書第2—8頁是武丁時期的四版大牛胛骨正反兩面的照片,其中兩版拓本曾發表在羅福成編《傳古別錄》第二冊中。第9—11頁是六十版小片甲骨,大多為第一期和第五期,少量第二、三期,因字體較小,不少照片字跡模糊不清。

四、《殷虛書契後編》(1916年)

羅振玉于1915年仲春,“發篋盡出所藏骨甲數萬,遴選《前編》中文字所未備者複得千餘品,手施氈墨”,編輯《殷虛書契後編》(簡稱《後編》)一冊,於1916年3月影印出版。

《後編》有自序、分卷頁編排,無著錄片號。上卷刊甲骨拓本三十二頁,下卷刊拓本四十三頁,兩卷共收錄甲骨一千一百零四片。其時代包括第一期至第五期。《後編》所錄甲骨文,除羅振玉自藏的甲骨拓片外,實際上還採用了劉鐵雲和徐積餘《隨庵》原藏甲骨的拓片。

五、《殷虛書契續編》(1933年)

自《後編》出版後,羅振玉“十餘年間,複得墨本約三千紙,欲為類次以續兩編”,編成《殷虛書契續編》(簡稱《續編》)一書,共錄甲骨二千零十六片,所收拓本多為劉鶚、王襄、北京大學、馬衡氏等藏骨。其中輯自《戩壽堂所藏殷虛文字》五百七十片,《簠室殷契徵文》七百五十五片,凡將齋所藏八十三片,北京大學所藏一百八十三片,此四項合計一千五百九十一片。

全書拓本,內容豐富。其排列大體依祭祀(卷一、二)農業(卷二),征伐、方國、往來、田獵(卷三),干支、天氣、諸婦、旬夕(卷四),疾病、人名、雜蔔(卷五),卜旬、卜王、其他(卷六)等項為次序。

六、《殷虛書契五種》(2015年)

由於《前編》《菁華》《後編》《續編》時代較早,市面難尋,中華書局將此四書與羅福頤先生所編的《殷虛書契四編》合訂為《殷虛書契五種》出版,首次將這五種著錄甲骨文最重要的著作合為全璧,共著錄甲骨近六千片,凝結了羅振玉一家三代人的心血。

其中《四編》為首次印行,定稿於《甲骨文合集》成書之後的1981年,收錄羅福頤從旅順羅氏舊居中帶出的全部未著錄甲骨,以及友人所藏、廠肆所購者,共444片,分為卜祭、卜告、卜享、卜出入、卜田獵、卜征伐、蔔年、蔔風雨、雜蔔、甲子表十類,拓制精善,原大影印,並編制了序號,以便引用、按檢。《四編》多有《甲骨文合集》未著錄者,也有較《合集》更加清晰可辨者。

七、《蔔辭通纂》(1933年)

1932年,郭沫若先生在日本訪求公私各家所藏殷墟甲骨,所見約3000片,擬輯為一書,但因多未拓存,沒有成功,便決定選釋傳世甲骨,編成《蔔辭通纂》(簡稱《通纂》),1933年日本文求堂石印,合《別一》、《別二》、《考釋》、《索引》共四冊,1983年科學出版社合為一冊重印。全書共著錄甲骨929片。

本書分干支數字、世系、天象、食貨、征伐、畋遊、雜纂等8部分,共選甲骨800片。除選自當時已印行的著錄外,還使用了馬衡《凡將齋藏甲骨文字》等拓本。

書後附別錄之一,包括中央研究院藏大龜四版、《新獲蔔辭》拓片、何遂藏甲骨拓片三項;別錄之二,則收錄日本收藏的部分甲骨,題為日本所藏甲骨擇尤。全書所選均為甲骨精粹,為研習蔔辭提供了很大便利。

八、《殷契粹編》(1937年)

《殷契粹編》(簡稱《粹編》)由郭沫若先生編著,從上海收藏家劉體智《書契叢編》中選取甲骨精華一千五百九十五片編成,在內容分類上大抵與《蔔辭通纂》相同。此書共兩冊,上冊為拓本,按卜辭內容分為干支、數位、世系、天象、食貨、征伐、畋遊、雜纂等八類。於甲骨碎片多有綴合。下冊為考釋,依拓本次序,每片甲骨均加有考釋,其中或糾史書之誤,或發史實之隱;或識讀新字,或闡明通假,書中多創獲、創見,如在歷史方面由著錄之第一、二片甲骨確定夒為殷始祖。

《粹編》1937年日本文求堂石印本,與《考釋》合五冊,附索引。1965年科學出版社重印本合一冊。

九、《戰後寧滬新獲甲骨集》(1951年)

《戰後寧滬新獲甲骨集》(簡稱《寧滬》)由胡厚宣先生編著。1951年4月來熏閣書店出版,線裝,三卷二冊。本書為戰後新獲甲骨集之二,因是在寧、滬兩地所得,故名《寧滬》。分為三卷:卷一收錄上海禹貢古玩行葉叔重所購甲骨,共編688號;卷二收錄中國古玩社周氏黃生所代購甲骨,共編166號;卷三收錄編者於甯滬散購甲骨,共編289號。總計收錄甲骨1143片,全部為摹本。

各篇所錄甲骨以時代為序,分為四期,“一曰盤庚小辛小乙武丁時期;二曰祖庚祖甲時期;三曰廩辛康丁武乙文丁時期;四曰帝乙帝辛時期”;各期再“分以類別”,共分為氣象、農產、祭祀、田獵、征伐、行止、災禍、雜項等科。

十、《戰後南北所見甲骨錄》(1951年)

《戰後南北所見甲骨錄》(簡稱《南北》)由胡厚宣先生編著。1951年11月來熏閣書店出版,線裝,全三冊。

本書為戰後新獲甲骨集之三,全書共收甲骨3276片,全部為摹本。書前有陳子展《題戰後南北所見甲骨錄》及胡厚宣先生序例。本書所收甲骨,按輔仁大學、誠明文學院、上海文管會、南京博物館、無想山房、明義士舊藏、南北師友(一、二)、南北坊間(一、二、三、四)等藏家分卷,共分五卷:卷一,7頁,111片;卷二,14頁,208片;卷三,8頁,144片;卷四,15頁,556片:卷五,11頁,67片。著錄編排以時代為序,每期甲骨再以類分,體例與《寧滬》相同。

作者將所收錄3276片甲骨的來源、現存情況,一一作了介紹,為讀者提供了研究方便。《南北》一書所收甲骨,除一部分與《鄴三》《摭佚》《掇》(一、二)、《外》《佚》《京》《鐵》《後》《誠》《七》等書略有重複外,不少甲骨為首次著錄的新材料。

十一、《戰後京津新獲甲骨集》(1954年)

《戰後京津新獲甲骨集》(簡稱《京津》)為戰後新獲甲骨集之一,所錄甲骨拓片為胡厚宣先生于1945年日本投降後“由後方復員,在京津等地搜集所得”,1949年編成,1954年3月群聯出版社出版,共分四冊。

本書各冊頁數及收錄甲骨:第一冊,1—70頁,1—1422片;第二冊,71—140頁,1423—3098片;第三冊,141—210頁,3099—4261片;第四冊,211—280頁,4262—5642片。共收錄甲骨5642片,全部為拓本。

《京津》體例與《寧滬》《南北》相同,著錄甲骨以時代為序,同一時代再以類分。

十二、《甲骨續存》(1955年)

《甲骨續存》(簡稱《續存》)所錄甲骨拓片為胡厚宣先生編成《京津》《寧滬》《南北》後,於各處公私所藏甲骨“續有所見,隨手描錄,或施墨拓”,整理著錄而成,與《京津》《寧滬》《南北》共成“戰後四書”。

《續存》體例與前三書相同,以時代為序,同一時代再以類分。同時,由於採錄來源涵蓋北京歷史博物館、南京博物館等四十家,為避免繁瑣,將各家所藏甲骨混合,編拓本為上編,摹本為下編,號碼各自起訖,共編錄拓本2755號,摹本998號,共3753片,另附採錄資料索引表。

十三、《山東省博物館珍藏甲骨墨拓集》(1998年)

《山東省博物館珍藏甲骨墨拓集》由劉敬亭編著,著錄1970片,未經公佈著錄的甲骨多達7000片以上,內容精湛,涉及殷商政治制度、王室結構、社會生活、經濟生產、方國地理、軍事戰爭、宗教祭祀、文化禮制等方面,具有極高的文物和史料價值。

十四、《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文物研究叢書:甲骨卷》(2007年)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文物研究叢書:甲骨卷》(簡稱《國博》)為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甲骨首次正式整理公開展示,收錄商代甲骨268片,其中不乏大片、重要之片,如武丁時期的大版戰事卜辭牛胛骨、與127坑有關的大龜六版、小臣牆卜辭牛肋骨等等。

《國博》收錄甲骨按貞人與字體分為八組,每組甲骨按卜辭內容如祭祀、戰事、農業、氣象、田獵等排列,每片甲骨著錄館藏編號、尺寸、字數、分組、釋文和考釋,並有彩色圖版和拓片,對古文字研究是一部重要的著作。

十五、《北京大學珍藏甲骨文字》(2008年)

《北京大學珍藏甲骨文字》(簡稱《北大》)是繼《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之後,將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所珍藏的約3000片商代甲骨文字按照原骨照相、拓本、摹本三位一體的形式著錄傳世甲骨的再實踐,且以原位釋文與摹本相呼應,為更全面、更準確地核驗、利用甲骨材料提供了方便。全書按卜辭內容分為農事、田獵、祭祀、戰爭、巡狩、刑獄、微調貢納、王事、天象氣象、干支歷數、蔔法與其它十二類,收錄甲骨影本與拓本圖版。

十六、《上海博物館藏甲骨文字》(2009年)

《上海博物館藏甲骨文字》(簡稱《上博》)由濮茅左先生編著,收錄甲骨5002片,其中有上海博物館所接管的甲骨2596片、受贈的甲骨927片、徵集的甲骨1120片、上海博物館落實國家相關政策退還給個人的甲骨90片、上海所見甲骨(代管品)總28批共268片,日本姬街道資料管藏骨1片。

上博館藏甲骨具有文物及近代學術史的雙重價值。其內容涉及國家、階級、戰爭、農牧漁業、氣象曆法、疾病生育、宗教祭祀等。這些甲骨有的曾經為王懿榮、劉鐵雲、羅振玉所珍藏,有的曾經國學大師孫詒讓、王國維等考證。有罕見的頭骨刻辭、墨書、印泥文字,為世人學界所重視。其中原孔德研究所、武進文獻徵集社(原戩壽堂所藏甲骨)、前上海歷史博物館以及尚未被學者重視的部分,在甲骨學研究中尤為重要。

該書對以往著錄失聯、墨拓不全的甲骨正、反、臼,均予以匡正。所收甲骨以藏家為類,並介紹了所藏甲骨的來源、徵集、著錄等有關情況,為綴合、研究甲骨提供了方便。

十七、《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藏甲骨集》(2011年)

宋鎮豪、趙鵬、馬季凡主編的《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藏甲骨集(上中下)》(簡稱《中曆》)系中國社科院歷史所藏全部甲骨的專集,包括有字甲骨、碎骨、無字甲骨,及偽片等2000餘片。上冊為甲骨彩版,皆為原大甲骨,分正、反、側三面;中冊為甲骨拓本、下冊為釋文和著錄表等內容。其中甲骨彩版尤為珍貴,客觀真實地反映了甲骨原貌,側面及反面的鑽鑿灼等痕跡亦清晰可見。

該書提供了最為系統、全面、方便檢索的表格,分為:歷史所藏甲骨索引總表;《合集》收錄索引表;《合補》收錄索引表;歷史所甲骨綴合索引表;歷史所甲骨盒藏號一覽表;甲骨著錄書、拓本及來源簡稱表。在甲骨排序方面,採用“先分期,再按字體分類,次按內容排序”,這種排序既突出了了甲骨的時間發展脈絡,還兼顧了分類研究的成果,是甲骨著錄書排序的一種新的嘗試。

十八、《旅順博物館所藏甲骨》(2014年)

《旅順博物館所藏甲骨》(簡稱《旅博》)著錄旅順博物館全部甲骨藏品,分為甲骨圖版、釋文、檢索表三大部分。

甲骨圖版採用彩照、拓片、摹本三位一體的著錄方式,彩照包括甲骨正面、反面以及有完整鑽鑿痕跡的甲骨側面照片;拓片包括全部有字甲骨的正面及反面,摹本還摹錄相關甲骨的綴合圖形。在甲骨圖版編次排序方面,貫徹“分期斷代,按字體別其組類,再按內容次第排序”的原則。在甲骨組類及分期斷代方面,妥善處理學術界存在的爭議,既留意于傳統“五期說”之間的傳承關係,又盡可能吸收甲骨組類辨別學識,並且揭示整理研究中的新見新獲。甲骨釋文兼包括館藏號對照、著錄情況、甲骨料質鑒定、甲骨辨偽、正文釋定、同文例互補、釋文說明、新字形簡釋及甲骨殘片綴合等內容。檢索表可方便檢索館藏號、著錄號及匯總甲骨綴合近60組(其中自綴11組)等諸項資訊。全書三大部分渾然一體,為甲骨文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內涵豐富的新資料。

十九、《重慶三峽博物館藏甲骨集》(2016年)

《重慶三峽博物館藏甲骨集》(簡稱《三博》)由宋鎮豪和黎小龍先生編著,共著錄甲骨凡210片。這批甲骨中小部分系端方舊藏,又歸羅福頤,後為重慶博物館購藏(20片);大部分購自孫作雲(90片)及重慶白隆平(67片);還有一部分為衛聚賢、羅伯昭捐贈。

《三博》採用甲骨彩版、拓本、摹本、釋文、著錄檢索表五位一體著錄體例,公佈全部甲骨藏品。甲骨圖版的編次既保持了與《合集》、《合補》“五期說”之間的銜接傳承關係,又盡可能體現甲骨學界對甲骨字體類組區別的研究成果,並展示在整理研究中的一些新知新獲。甲骨文內容涉及殷商禮制、宗教祭祀、社會生活、方國地理、軍事戰爭、天象氣候等方方面面,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和史料價值。

二十、《典雅勁健——香港中文大學藏甲骨集》(2017年)

《典雅勁健——香港中文大學藏甲骨集》(簡稱《港中》)由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大學圖書館、文物館及中文大學出版社聯合出版,以中英雙語向公眾和學界介紹港中大珍藏的共71版甲骨,是香港地區收藏甲骨為數最多者。《港中》收錄的甲骨來源有兩批:一是鄧爾雅(1884-1954)舊藏,現藏于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經過重新整理共計甲骨44片;一是李棪(1907-1996)舊藏,今在文物館,共計27片。本書名《典雅勁健》,即取合爾雅、勁庵(李棪)藏甲骨之義。

《港中》將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和文物館所藏甲骨以彩圖、拓片、摹本、釋文全列的方式刊佈,並附上了綴合及相關著錄對照。全書包括兩大部分:李宗焜先生的《序說》及甲骨著錄,詳細考釋甲骨文內容;何碧琪先生的兩篇專文,從這批甲骨揭示二十世紀粵港甲骨學的源流、香港學者的貢獻及文物館藏甲骨書法的面貌。

二十一、《洹寶齋所藏甲骨》(2007年)

《洹寶齋所藏甲骨》(簡稱《洹寶》)所收錄的306甲骨(其中4片存疑)原為洹寶齋主人傅林明先生私人所藏,郭青萍先生為其製作了拓本、寫本與圖本著錄和考釋。

《洹寶》對每篇甲骨進行編號,均附上拓片、照片和摹片。

二十二、《殷墟甲骨輯佚:安陽民間藏甲骨》(2008年)

《殷墟甲骨輯佚:安陽民間藏甲骨》(簡稱《輯佚》)由安陽市文物局組織編纂,段振美、焦智勤、黨相魁、党寧編著。

著錄方面,《輯佚》根據拓片統一編號,正、反有字甲骨共用一個編號,個別拓片字跡不清者,另附摹本;甲骨拓片按原大著錄,個別縮小的拓片,有縮小比例說明。甲骨綴合方面,或《輯佚》自綴,或與《合集》等綴合,綴合版置於原片之後,便於對比。照片以原拓片號為序,尺寸原大,顏色逼真,文字影像清晰。釋文部分的新字,或《輯佚》出現原有字的同字異形體,均做案語說明。

《輯佚》收集民間散見甲骨,共有拓片(不清晰者另附摹本)1008片,附錄94片。1008片甲骨按照董作賓的五期分類法,分成五大部分:第一編(第一期)296片,第二編(第二期)249片,第三編(第三期)72片,第四編(第四期)59片,第五編(第五期)332片。附錄94片分期不如前五編嚴格。

二十三、《張世放所藏殷墟甲骨集》(2009年)

《張世放所藏殷墟甲骨集》(簡稱《張藏》)由宋鎮豪先生主編著錄,收錄甲骨原為安陽“四堂書屋”主人張世放先生多年收藏,經過刪除偽刻,共得384片,從這批甲骨的分組分期內涵看,大都當屬於安陽小屯村北出土。

《張藏》所收甲骨按照字體分類方法共分為自組(1-8)、賓組(9-201)、子組(202)、出組(203-300)、何組(301-306)、無名組(307-316)、黃組(317-384)七組,並以此順序排列。每一版甲骨以拓片,甲骨正面、反面照片格式著錄。每組卜辭大致按照內容分類,同文卜辭或內容相近者,儘量排在一起。釋文部分因片小字少,一般讀者釋讀較為困難,故圖版後即釋文。此書還收錄了46版無字甲骨,以照片的形式發表,這對研究甲骨的鑽鑿形態、蔔兆、綴合等均有參考價值。

二十四、《雲間朱孔陽藏戩壽堂殷虛文字舊拓》(2009年)

《雲間朱孔陽藏戩壽堂殷虛文字舊拓》(簡稱《戩舊拓》)由宋鎮豪、朱德天等先生編集,收錄上海著名收藏家朱孔陽先生所藏戩壽堂甲骨拓本,依王國維《戩壽堂殷虛文字考釋》一書的體例編次,著錄形式為拓本及摹本。

戩壽堂甲骨最初為劉鶚所藏。劉鶚客死新疆後,有近千片被哈同夫人羅迦陵收藏,羅氏請王國維編集《戩壽堂所藏殷虛文字》,選收甲骨655片。據朱德天介紹,其父從羅氏後人處購得這批戩壽堂殷虛甲骨拓片,收錄639片(綴合後),輯成《戩壽堂殷虛文字舊拓》(簡稱《朱本》),並撰《殷虛文字考釋校正》一冊。朱孔陽於1976年輯集的編餘甲骨文拓片、摹本《甲骨文集錦》二卷一冊,上卷名為《殷虛文字拾補》,收入135片;下卷名為《殷虛文字之餘》,收入158片,合計293片。《朱本》與《集錦》共公佈932片。

《戩舊拓》正文分《殷虛文字》(含序、弁言、說明和考釋校正)和《甲骨文集錦》(《殷虛文字拾補》、《殷虛文字之餘》)兩部分。附錄有二:一、(王國維)戩壽堂所藏殷虛文字考釋和(朱孔陽)關於殷虛卜辭醫藥史材料輯錄。

二十五、《殷墟甲骨拾遺》(2015年)

《殷墟甲骨拾遺》(簡稱《拾遺》)為宋鎮豪、焦智勤、孫亞冰等先生編著,經去偽和補充新片,著錄散落所藏于河南安陽民間的殷墟甲骨文凡647片。

《拾遺》採用甲骨彩版、拓本與摹本、釋文三位一體的著錄方式。釋文中兼對甲骨料質鑒定、同文例互補、新見字及新見字形、甲骨殘片綴合等加以簡單說明。在甲骨圖版的編次體例,一以貫之“分期斷代,按字體別其組類,再按內容次第排序”的原則。這批甲骨文內容涉及殷商政治制度、王室結構、社會生活、經濟生產、方國地理、軍事戰爭、宗教祭祀、蔔法制度、文化禮制等方方面面,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和史料價值,有不少是珍品。

二十六、《笏之甲骨拓本集》(2016年)

1983年4月26日,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先秦史室搬遷清理時發現疊壓在一藏書櫃內的甲骨文拓本散葉,據其散葉用箋版心鐫字,分別名之《笏》一、《笏》二。宋鎮豪、趙鵬等先生在此基礎上整理編著出《笏之甲骨拓本集》(簡稱《笏之》),收錄原笏之高鴻縉輯集甲骨拓本凡1867片,原骨多已流落日本。

《笏》一著錄拓本89版,主要見於林泰輔的《龜甲獸骨文字》(以下簡稱《龜》)和《東洋文庫所藏甲骨文字》(以下簡稱《東文庫》),另有一片見於《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藏甲骨文字》(以下簡稱《東文研》),這部分甲骨也有個別著錄于《殷契拾掇》《殷契遺珠》(以下簡稱《珠》)、《日本所見甲骨錄》,《笏》二著錄拓本1778版,部分見於《東文研》、《東文庫》、《龜》、《珠》,一片為上海博物館藏品,其餘片暫時沒有發現曾被著錄過。《甲骨文合集補編》忽略了《笏之》中的拓本,僅從中揭取三片。

編著者對此批甲骨進行搶救性破損修復,分批整理,數位化存檔,追蹤甲骨源流,辨析甲骨真偽,鑒定材質,組類區分,分期斷代,殘片綴合,考釋文字,解析文例,詮釋史料。《笏之》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藏甲骨墨拓珍本叢編”的第一本,發表的甲骨資料,大部分為首次發表,對於甲骨文的識別、字形演變和史料研究都有參考意義。

二十七、《徐宗元尊六室甲骨拓本集》(2018年)

《徐宗元尊六室甲骨拓本集》(簡稱《徐尊》)是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藏徐宗元尊六室甲骨,對徐氏《尊六室甲骨文字》一書的再編纂,由宋鎮豪先生主編整理。

《徐尊》將原書所收的甲骨重新拓制,彌補了以往拓工不佳、字跡模糊等缺陷,共彙集原徐宗元甲骨藏品268片,甲骨綴合21組,其中有24片為《合集》、《合補》未收。同時,該書又增加了新釋文,並對徐宗元原有的考釋加以重新點校整理。本書材料詳盡、能反映當今學術前沿水準,並且盡可能體現甲骨學研究的新認知。

二十八、《符凱棟所藏殷墟甲骨》(2018年)

山西晉城收藏家符凱棟先生在1987年夏季安陽小屯村北殷墟博物苑破土動工期間得到甲骨百餘片,經宋鎮豪先生整理刊佈,收錄為《符凱棟所藏殷墟甲骨》(簡稱《符藏》)。《符藏》所收錄甲骨共計有字116片,無字3片及殷墟出土骨錐1枚。又包括傅林明先生所藏兩蔔骨(即《符藏》第1、99片)。

《符藏》採用甲骨彩版、拓本與摹本三位一體附以釋文的著錄方式。甲骨圖版的編次體例,一以貫之“分期斷代,按字體別其組類,再按內容次第排序”的原則。釋文中兼對甲骨材質、分期組類、同文例、新見字詞、塗朱填墨現象等加以扼要幫助。

參考資料

甲骨文著錄選介 · 國內收藏篇(一)

甲骨文著錄選介 · 國內收藏篇(二)

甲骨文著錄選介 · 國內收藏篇(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