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漢字  古文字  異體字  方言字  楚簡  俗字  文字學  

《漢字漢語研究》2022年第3期出版


2022年10月13日

轉載自《汉字汉语研究》2022年第3期出版

目录

李守奎:汉字阐释的传承与创新

洪波:《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二)》献苴及其他

于梦欣:《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合集》图版札记二则

杨琳:《金瓶梅词话》形误字通例

李嘉怡 曾昭聪:汉语史视角下粤方言疑难字的考释方法——以清代粤剧疑难字为例

程萧林 赵家栋:“珉”组字之字际关系研究

陈波先:“皋”“睪(澤)”再辨

王虎 葛威:《祖庭事苑》词语考辨三则

李福言:“荼”字异读及相关问题研究

马晓玥:《左传》“天诱其衷”新释

袁世旭 郑振峰:汉语语文辞书规范功能研究

李乃东 张续龙:新描写主义视角下连词“但”语法事实再认识

李蓉蓉:“甚而至于”的语法化和主观化

中国训诂学研究会简介

汉字阐释的传承与创新

李 守 奎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

提 要 以《说文》为代表的传统汉字阐释兴盛一千多年,随着新材料的出现和新理论的输入,汉字研究的学科分化,汉字阐释由于社会需求不足与未能学科化等原因逐渐衰微。随着社会的发展,汉字阐释的社会需求、学术条件、研究队伍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传承优秀传统,探索新的汉字阐释范式,逐渐学科化,建立起汉字阐释学成为可能。文章分析汉字阐释衰微的原因与复兴的可能,探讨汉字阐释的学理和内容,确立研究的原则,对汉字阐释的未来进行了展望。文章认为汉字阐释是综合运用古文字学、理论文字学、语言学、文献学、历史学、考古学等多学科知识对汉字构形、演变、关系、所蕴含的文化及各种功能等进行详细描写和充分解释的学术研究,属于多学科交叉的基础理论研究。本文是汉字阐释实践的理论概括。

关键词 汉字阐释 汉字六相 阐释内容 阐释方法


《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二)》献苴及其他

洪 波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提 要 本文就《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二)》的“耑语”“非山非泽”的释读问题提出不同于整理者的意见,并根据《简二》及《上博四》之《曹沫之陈》,对于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曹刿”“曹沫”之名进行辩证。

关键词 耑语 非山非泽 曹沫


《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合集》图版札记二则

于 梦 欣

(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古籍研究所)

提 要 通过考察《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合集》中的新图版,我们发现两处过去没有注意到的字形问题:曾侯乙墓中的“凫”,过去认为从独立的“勹”旁,新图版可见“隹”“勹”共笔,此可联系并解释包山简从“凫”之字,同时望山简新图版中“凫”字也存在共笔现象;曾侯乙简新图版中有一从“兕”之字过去漫漶不识,对比古文字“兕”及相关字形,可推此形释“兕”合理。

关键词 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合集 图版 凫 兕


《金瓶梅词话》形误字通例

杨 琳

(南开大学文学院)

提 要 《金瓶梅词话》中字句错讹多如牛毛,尽管前修时贤已做了大量的校订工作,然而离扫清字词障碍还有很大差距。造成校正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考校者对《词话》粗制滥造的印制过程缺乏正确的认知,大都在表面规范的楷书刻本内考虑问题,不足以应对《词话》本文的复杂性。二是《词话》的语言是方言口语,考校者欠缺方言俗语方面的知识储备。校释《词话》须转变传统的思维模式,若一味从规整的楷书字着眼,往往歧路亡羊,难得真相。本文将《词话》形误字归纳为三种类型:(1)误识行草书造成的形误,(2)误分行草书造成的形误,(3)误识异体字造成的形误。由于古籍无不经历手写阶段,这三类讹误对校释其他古籍也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金瓶梅词话 形误字 俗字


汉语史视角下粤方言疑难字的考释方法 ——以清代粤剧疑难字为例

李嘉怡 曾昭聪

(暨南大学文学院)

提 要 清代粤剧中的疑难字考释,需要将汉语史与方言学的知识相结合,将共性的考释原则与粤方言个体特色相联系,从“形、音、义”三个角度综合进行。利用字形时,考虑共时字形材料和变换部件;利用方音时,联系语音底层、外语接触、破除假借与分合音问题;利用字义时,注意语义的细微区别。

关键词 疑难字 清代粤剧 考释 方法


“珉”组字之字际关系研究

程萧林 赵家栋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提 要 “珉”指似玉的美石,词义主要来源于其声符“民”的“低、差”语源义。文献使用过程中“珉”存在众多异形字:“玟”“”“”“𭸻”“”“䂥”“” “琝”“琘”“砇”“碈”“瑉”“䃉”“”“”“”“璑”“”“”“”“岷”“缗”。从汉字形体结构及具体字用两方面综合考察,这组字通过改换声符、改换义符、讹变声符、繁化声符、移位声符、同义换读、假借构成了完整的字际关系。

关键词 珉 民 声符 义符 字际关系


“皋”“睪(澤)”再辨

陈 波 先

(豫章师范学院)

提 要 《诗·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句中的“皋”之所以训作“澤”,因为“皋 ” 是“睪(澤 )”的 字 形 误 写,“澤”又是“睪 ”的后起增旁字。实则不然。“皋”有“澤”义,是该字的应有之义;“睪”亦非“澤”的初文。“皋”“睪”之所以存在大量的形近而讹产生的正字与形讹字的异文,是因为“皋”的本义和基本义都是“澤”,而“澤”的声符“睪” 又与“皋”形体相近,以致混用。

关键词 睪(澤) 皋 形近而讹


《祖庭事苑》词语考辨三则

王虎 1 葛威 2

(1.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2.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

提 要 《祖庭事苑》是北宋睦庵善卿编写的研究禅宗语录语词的著作。该书辨形释义精允,发前人所未发,但百密一疏,其对一些疑难词语的解释需作进一步考辨。本文举出三则予以考释:“特石”非“大石”义,当为“硬石、顽石”义;“韩情”“韩卢”义同为 “黑狗”,而“韩情”或为“韩青”之假借,“韩青”为“韩卢”之异名;“棬(圈)挛”为“圆圈、圈套”义,从词源来看,“棬(圈)挛”当是由“圈”读音向后拉长形成的叠韵联绵词。

关键词 祖庭事苑 词语 考辨


“荼”字异读及相关问题研究

李 福 言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提 要 “荼”字有八种异读,声母体现为定、书、以、澄、船、邪诸母之别,韵母体现为鱼、模、麻诸韵之别。以“余”为声符的字表现出的声母中古音分布与“荼”字异读表现出的中古声母读音分布比较一致。由于“余”为以母字,推测“荼”字的相关异读皆与上古以母的演变有关,主要表现为上古以母流音的塞化,以母与邪母之间的交替,以母与书母、船母的交替等。对于“荼”“茶”的形音义关系,由于上古 r 后低元音不高化,所以麻韵二等一直保留了 a,《广韵》“茶”字“宅加切”与此有关。由于中古以后饮茶风气日盛,为区别语义,“荼”省笔写作“茶”,并保留原来的麻韵读音,尽管声母由于舌上音的产生而从原以母及后来的定母分化出来,但是韵母还与上古鱼部读音接近。现代闽语保留了“茶” 字中上古读音,傣语、壮语及部分苗瑶语中可能有“茶”上古音、上古方音的残留。

关键词 荼 异读 茶 演变 残留


《左传》“天诱其衷”新释

马 晓 玥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提 要 《左传》中出现的“天诱其衷”一语中,“诱”有“致”义,“其”指代天,“衷”在古本中当作“中”,指“心”。“天诱其衷”即“天送诣天心”,可意译为“天降心意”。“以诱天衷”指的是“以招致天心”。“天诱其衷”与《国语·吴语》中“天舍其衷”“降天衷”的含义完全一致。

关键词 诱其衷 诱 衷 中


汉语语文辞书规范功能研究

袁世旭 郑振峰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提 要 语文辞书具有规范的功能,是贯彻和传播语言文字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干禄字书》的规范理念和《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及对异形词的处理为例, 分析了古今语文辞书的规范问题,指出辞书是语言文字规范中的重要一环,但是相应的规范功能并未被很好挖掘出来。

关键词 语文辞书 规范功能 辞书释义


新描写主义视角下连词“但”语法事实再认识

李乃东 张续龙

(江苏海洋大学中文系)

提 要 文章从新描写主义视角出发,深化语言细节描写,发掘为学界忽略的连词“但”的微观语言事实。研究表明,在综合语料中,连词“但”使用频率更高,是标记转折语义的典型成员;在口语与书面语语料中,虽然二者都有使用,然而“但”在书面体中优势比较明显;与“但是”相比,“但”在对话式口语中使用较少,在叙述式书面语中使用较多;这与以往经验认识并不一致。受“但是”强话语标记功能影响,连词“但”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具备话语标记功能,实现了语法功能新拓展。此外目前多部词典工具书有关连词“但”“但是”差异的表述不够准确,有待深化修正。

关键词 新描写主义 但 典型成员 话语标记 再认识


“甚而至于”的语法化和主观化

李 蓉 蓉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提 要 现代汉语中,“甚至”“甚而”“甚而至于”是一组近义词。词典中经常用“甚至”释义“甚而”“甚而至于”。本文发现:“甚而至于”的强化程度较深,与“甚至”“甚而”区别明显。文章从“甚而至于”的语法化和主观化角度入手,对其来源和演变进行探讨, 为“甚而至于”“甚至”“甚而”的共时区别寻求历时的解释和证明。

关键词 甚而至于 语法化 主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