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 見 kh 溪 k 群 ng 疑 b 幫 ph 滂 p 並 m 明
Hw 非 hw 敷 Hw 奉 w 微 d 端 th 透 t 定 n 泥
j 知、照 ch 徹、穿 c 澄、床 sh 審 zh 禪 ñ 娘 dz 精 tsh 清 ts 從 s 心 z 邪
h 曉 X 匣 H 匣 ' 影 Y 影 x 喻 y 喻
l 來 Zh 日 i u e o w y ÿ

字頭

释義

【唐韻】于敏切【集韻】【韻會】【正韻】羽敏切,𠀤音殞。【說文】从高下也。【爾雅·釋詁】隕,墜也。【又】隕,磒落也。【註】磒,猶隕也。方俗語有輕重耳。【書·湯誥】慄慄危懼,若將隕于深淵。【易·姤卦】有隕自天。【春秋·莊七年】夜中星隕如雨。【公羊傳】作霣。 

【禮·儒行】不隕穫於貧賤。【註】隕穫,困迫失志之貌也。

同殞。【左傳·襄三十二年】巢隕諸樊。 

【集韻】王問切,音運。義同。 

【詩·小雅】心之憂矣,涕旣隕之。【釋文】音蘊。 

【集韻】于倫切,音筠。義同。【詩·衞風】桑之落矣,其黃而隕。自我徂爾,三歲食貧。【註】隕叶于貧反。 

【集韻】王權切,音圓。均也。【詩·商頌】幅隕旣長。【傳】隕,均也。【箋】隕,當爲圓。圓謂周也。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虛檢切,音獫。【說文】阻難也。【玉篇】高也,危也。【易·屯卦】動乎險中。【坎卦】習坎,重險也。【又】天險不可升也,地險山川丘陵也,王公設險,以守其國,險之時用大矣哉。

司險,官名。【周禮·夏官】司險掌九州之圖,以周知其山林川澤之阻,而達其道路。 

【玉篇】邪也,惡也。【書·盤庚】今汝聒聒,起信險膚。【傳】起信險僞,膚受之言。 

【周禮·春官·典同】險聲斂。【註】險謂偏弇也。險則聲斂不越也。 

【周禮·冬官考工記·弓人】疢疾險中。【註】險,傷也。

地名。【史記·朝鮮傳】都王險。【註】險城,在樂浪郡浿水之東。【前漢·地理志】遼東郡險瀆。【註】朝鮮王滿都也,依水險故名。

【地理志】中山國安險。 

【爾雅·釋魚】蜠大而險。【註】險者,謂汙薄。 

【集韻】所斬切,音摻。艱難也。

希埯切,薟上聲。峻也。

巨險切,音芡。與儉同。

居奄切,音檢。【字林】山形似重甑。

此乃隒字之音義。類篇,隒又居奄切,而集韻隒闕此一音,乃隒譌作險耳。 

【集韻】魚銜切,音𡆑。本作巖。【史記·殷本紀】得說於傅險中。【註】險,亦作巖。 【集韻】或作嶮。

【唐韻】薄回切【集韻】【韻會】【正韻】蒲枚切,𠀤音裴。【說文】重土也。 

【說文】一曰滿也。 

【玉篇】貳也,隨也。【廣韻】厠也。【增韻】伴也。【詩·大雅】爾德不明,以無陪無卿。【傳】無陪貳也。【釋文】陪,本又作培。 

【玉篇】加也。【左傳·昭五年】飱有陪鼎。【釋文】陪,薄回反,又扶杯反。

【定二年】分之土田陪敦。【註】陪,增也。亦作倍。步回反。【魯語】士有陪乗告奔走也。【註】陪,猶重也。 

【爾雅·釋言】陪,朝也。【註】陪位爲朝。 

【玉篇】助也,益也。【史記·孝文紀】淮南王弟也,秉德以陪朕。【註】陪,輔也。 

【玉篇】家臣也。【禮·曲禮】列國之大夫,入天子之國曰某士,自稱曰陪臣某。

陪尾,山名。【書·禹貢】熊耳外方桐柏至于陪尾。

陪在平原,陪安在魏郡,皆漢侯國。見【史記·建元以來王子侯者年表】。 【篇海】亦作𨻓。

【集韻】蒲枚切,音裴。【玉篇】山名。 

【廣韻】浮鬼切【集韻】【韻會】父尾切,𠀤音膹。【廣韻】𨹟也。亦作䨾。【集韻】或作𨻃。 

【集韻】父沸切,音費。隱也。【楚辭·九歌】隱思君兮陫側。本作厞。或作𩇪。

【唐韻】子侯切【集韻】【韻會】【正韻】將侯切,𠀤音緅。【說文】阪隅也。【戰國策】康王之時,有雀生𪇥于城之陬。【史記·絳侯世家】後吳奔壁東南陬。 

【爾雅·釋天】正月爲陬。【史記·歷書】閏餘乖次孟陬殄滅。【註】正月爲孟陬。【屈原·離騷】攝提貞於孟陬。 

【莊子·天地篇】子貢𤰞陬失色,頊頊然不自得。【註】𤰞陬,愧恧貌。

黔陬,漢縣,因山而名。【前漢·地理志】琅邪郡黔陬縣。【註】故介國也。【後漢·淳于恭傳】客隱琅邪黔陬山。 

【廣韻】聚居也。 

【前漢·西域傳】昆莫欲使其孫岑陬尙公主。【史記·大宛傳】作岑娶。【註】陬,子侯反。 

【廣韻】側鳩切【集韻】甾尤切,𠀤音鄒。【玉篇】隅也。 

【廣韻】鄕名。【類篇】魯邑。【史記·孔子世家】孔子生魯昌平鄕陬邑。【註】陬,孔子父叔梁紇所治邑。【論語】作鄹人之子。 

【廣韻】子于切【集韻】遵須切,𠀤音諏。【張衡·南都賦】天封大胡,列仙之陬,上平衍而曠蕩,下蒙籠而崎嶇。 【集韻】或作𨽁。

【唐韻】於離切【集韻】於宜切,𠀤音漪。【說文】上黨陭氏阪也。【前漢·地理志】上黨郡陭氏縣。

與崎同。【史記·司馬相如傳】陭䧢而不安。 

【集韻】於希切,音衣。義同。 

【集韻】隱綺切,音倚。隑也。 

【廣韻】【集韻】𠀤於義切,音輢。【廣韻】陭氏縣。 

【集韻】奇寄切,音騎。義同。 【集韻】或作崎戲。通作猗。

【唐韻】都辠切【集韻】覩猥切,𠀤音頧。【說文】陮隗,高也。【玉篇】陮隗,不平也。 

【廣韻】徒猥切【集韻】杜罪切,𠀤音𦶏。

【集韻】都回切,音磓。義𠀤同。

【唐韻】【集韻】𠀤盧昆切,音崘。【說文】山阜陷也。 

【廣韻】力迍切【集韻】龍春切,𠀤音倫。義同。【玉篇】亦作淪。 

【集韻】盧困切,音論。同埨。坎陷也。

〔古文〕霒侌𤽎𨽙𠊺瘖【唐韻】【集韻】【韻會】於今切【正韻】於禽切,𠀤音音。【說文】闇也。【釋名】陰,蔭也,氣在內奧蔭也。【玉篇】幽無形,深難測謂之陰。【易·坤卦】陰雖有美含之,以從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禮·月令】百官靜事毋𠛬,以定晏陰之所成。

【周禮·天官·內宰】以陰禮敎六宮。【註】陰禮,婦人之禮。

【內小臣】掌王之陰事陰令。

【地官·大司徒】以陰禮敎親,則民不怨。【註】陰禮,謂男女之禮。

陰晴。【詩·邶風】曀曀其陰。【又】以陰以雨。 

【說文】山之北也。【書·禹貢】南至于華陰。 

【說文】水之南也。【前漢·地理志】河東郡汾陰縣。【註】介山在南。 

【玉篇】影也。【晉書·陶侃傳】大禹惜寸陰,吾輩當惜分陰。 

【正字通】𥓓背曰陰。楊修解曹娥𥓓陰八字。 

【前漢·郊祀歌】靈之至,慶陰陰。【註】師古曰:言垂陰覆徧於下。 

【玉篇】默也。【戰國策】齊秦之交陰合。 

【詩·秦風】陰靷鋈續。【傳】陰,揜軓也。【釋名】陰,蔭也。橫側車前,以陰笒也。

地名。【左傳·襄九年】濟于陰阪侵鄭。

【昭十九年】楚工尹赤遷陰于下陰。

【二十二年】帥師軍于陰。【前漢·地理志】南陽郡陰縣。【註】卽左傳下陰也。又漢有兩陰山縣。【地理志】西河郡陰山,又桂陽郡陰山。

山名。【史記·秦始皇紀】自楡中𠀤河以東,屬之陰山。【註】徐廣曰:在五原之北。

姓。【廣韻】管修自齊適楚,爲陰大夫,其後氏焉。○按史記褚少孫龜筴傳:陰兢活之,與之俱亡。索隱曰:陰,姓。兢,名也。是商時卽有陰姓矣。又左傳僖十五年:晉陰飴甥會秦伯,盟于王城。註:飴甥,食邑于陰。戰國策有陰𥳑、陰姬,疑卽出於此。又昭二十四年,陰不佞,以溫人南侵。疑陰亦姓也。 

【正字通】男子勢曰陰。【史記·呂不韋傳】私求大陰人嫪毐爲舍人。 

【逸周書】墠上張赤帟陰羽。【註】陰,鶴也。 【玉篇】今作隂。【五音集韻】俗作𨹉。【字彙】俗作阥。【字彙補】亦作𨼖阴𣱙。 

【集韻】烏含切,音菴。本作闇,治喪廬也。【論語】高宗諒陰,三年不言。 

【集韻】【韻會】𠀤於禁切,音蔭。【集韻】瘞藏也。【禮·祭義】骨肉斃于下,陰爲野土。【註】陰,讀爲依廕之廕。 

【詩·大雅】旣之陰女,反予來赫。【箋】覆陰也。【韻會小補】蔭,通作陰。 

【正字通】音飮。古醫方有淡陰之疾,俗作淡飮。

叶於容切,音雍。【詩·豳風】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于凌陰。【箋】凌陰,冰室。【揚子·太𤣥經】日飛懸陰,萬物融融。

叶於虔切,音煙。【黃庭經】上有䰟靈下關元,左爲少陽右太陰。 

【韻會小補】本作殷。淺黑色也。亦作陰。【詩·小雅·我馬維駰傳】陰白雜毛曰駰。陰,淺黑色也。

考證:〔【戰國策】齊秦之處陰合。〕 謹照原文之處改之交。〔【詩·秦風】陰靷鋈續。【傳】陰,揜軌也。〕 謹照原文軌改軓。〔【逸周書】墠上張赤奕陰羽。〕 謹照原文赤奕改赤帟。

【集韻】居六切,音菊。養也。

盈也。 通作鞠。

【唐韻】【集韻】【韻會】𠀤是爲切,音倕。【說文】危也。 

【廣韻】邊也。【增韻】疆也。【左傳·成十三年】虔劉我邊陲。【史記·律書】連兵於邊陲。 

【韻會】本作垂。【爾雅·釋詁】疆界邊衞圉,垂也。【註】皆在外垂也。【戰國策】今大國之地半天下,有二垂。【荀子·臣道篇】邊境之臣處,則疆垂不喪。

〔古文〕𨸬軙敶【唐韻】直珍切【集韻】【韻會】【正韻】池鄰切,𠀤音塵。【玉篇】列也,布也。【書·咸有一德】乃陳戒于德。【詩·小雅】𨻰饋八簋。 

【史記·李斯傳】所以飾後宮,充下𨻰。【註】下陳,猶後列也。 

【廣韻】故也。【詩·小雅】我取其𨻰,食我農人。【史記·平準書】太倉之粟,陳陳相因。

久也。【書·盤庚】失于政,𨻰于兹。【傳】今旣失政,而𨻰久於此而不徙。【疏】釋詁云:塵,久也。孫炎曰:𨻰居之久,久則生塵矣。古者𨻰塵同也。故𨻰爲久之義。 

【廣韻】張也。【禮·表記】事君欲諫,不欲𨻰。【註】𨻰謂言其過於外也。 

【廣韻】衆也。 

【爾雅·釋宮】堂途謂之陳。【註】堂下至門徑也。【釋名】言賔主相迎𨻰列之處也。【詩·小雅】彼何人斯,胡逝我𨻰。【註】北當階,其南接門內霤。

國名。【廣韻】周武王封舜後胡公滿於𨻰,楚滅𨻰爲縣,漢爲淮陽國,隋爲𨻰州。

姓。胡公滿之後,子孫以國爲氏。 

【玉篇】或作𢽬塵。 

【廣韻】【集韻】𠀤直刃切。同陣。軍伍行列也。詳前陣字註。

叶都年切,音顚。【易林】秋糧未成,無從至𨻰。水深難涉,使我不前。【黃庭經】火兵符圖備靈關,前昂後𤰞高下𨻰。關音涓。

【唐韻】符支切【集韻】【韻會】頻彌切【正韻】蒲靡切,𠀤音脾。【說文】城上女牆俾倪也。【左傳·宣十二年】守陴。

【成十五年】閉門登陴。 

【集韻】賔彌切,音卑。同裨。接益也。【釋名】陴,裨也,裨助城之高也。 

【集韻】蒲街切,音排。義同。 【說文】籀文作𩫫。

〔古文〕夌𨻪䧙【唐韻】力膺切【集韻】【韻會】閭承切,𠀤音凌。【爾雅·釋地】大阜曰陵。【釋名】陵,崇也,體崇高也。【書·堯典】蕩蕩懷山襄陵。 

【爾雅·釋丘】後高陵丘。【又】如陵陵丘。

東陵,地名。【書·禹貢】過九江,至于東陵。 

【玉篇】冢也。【齊語】陵爲之終。【註】以爲葬也。 

【玉篇】犯也。【廣韻】侮也,侵也。【易·賁象】永貞之吉,終莫之陵也。【書·畢命】以蕩陵德。【傳】陵,邈也。【禮·學記】不陵節而施之謂孫。【註】陵,躐也。 

【荀子·宥坐篇】百仞之山,任負車登焉,何則陵遲故也。【註】王肅曰:陵遲,陂阤也。【史記·平準書】選舉陵遲。【前漢·成帝紀】日以陵夷。 

【玉篇】慄也。

馳也。

草名。【爾雅·釋草】苕,陵苕。【註】一名陵時。

淬也。【荀子·君道篇】兵刃不待陵而勁。 

【荀子·致仕篇】凡節奏欲陵,而生民欲寬。【註】峻也。

州名。【唐書·地理志】劒南道陵州仁壽郡。

姓。【正字通】永樂中濼州同知陵茂,高郵人。 

【廣韻】漢複姓六氏,吳季子之後有延陵氏,高士傳有於陵子仲,戰國策有安陵丑,呂氏春秋有鉛陵卓子,漢有高陵顯,秦高陵君之後,楚有公子,食采於鄧陵,後以爲氏。

叶力中切,音隆。【胡廣·侍中箴】國有學校,侯有泮宮。各有攸敎,德用不陵。

叶落胡切,音盧。【柳宗元·佩韋賦】雲岳岳而專强兮,果黜志而乖圖。咸觸屛以拒訓兮,肆隕越而就陵。

與鯪同。【楚辭·天問】陵魚何所。一作鯪。

與凌通。【史記·秦始皇紀】陵水經地。【註】正義曰:陵作凌,歷也。 【玉篇】或作𠡭。【𥡆天子傳】作䧙。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徒刀切,音桃。【爾雅·釋丘】再成爲陶丘。【疏】丘形上有兩丘相重累。【書·禹貢】東出于陶丘北。【釋名】於高山上一重作之,如陶竈然也。【說文】陶丘,在濟隂。【戰國策】秦客卿造謂穰侯曰:秦封君以陶。【註】今定陶縣。【前漢·地理志】濟隂郡定陶縣。【史記·越世家】范蠡止於陶。【註】徐廣曰:今定陶。正義曰:括地志云:陶山在濟州平隂縣東三十五里,止此山之陽也。 

【說文】陶丘有堯城,堯嘗所居,故堯號爲陶唐氏。【書·五子之歌】惟彼陶唐,有此冀方。

縣名。【漢書·地理志】魏郡館陶縣,雲中郡陶林縣,定襄郡安陶縣,雁門郡𣷪陶縣。 

【玉篇】陶甄。【廣韻】尸子曰:夏桀臣昆吾作陶。【汲冢周書】神農作瓦器。【詩·大雅】陶復陶穴。

陶正,官名。【左傳·襄二十五年】昔虞閼父爲周陶正。 

【書·五子之歌】鬰陶乎予心。【傳】鬰陶,言哀思也。 

【爾雅·釋詁】鬰陶,繇喜也。【禮·檀弓】人喜則斯陶,陶斯咏,咏斯猶。【註】陶,鬰陶也。【疏】鬰陶者,心初悅而未暢之意也。 

【揚子·方言】陶,養也。秦或曰陶。 

【後漢·杜篤傳】粳稻陶遂。【註】韓詩曰:陶,暢也。 

【廣韻】正也,化也。 

【揚雄·解嘲】後陶塗。【註】北方國名,出馬,因以爲名。

蒲陶,果名。【史記·大宛傳】有蒲陶酒。【司馬相如·上林賦】櫻桃蒲陶。

姓。【左傳·定四年】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錡氏、樊氏、饑氏、終葵氏。【廣韻】陶唐之後,今出丹陽。 

【玉篇】亦作匋。【篇海】亦作陶。 

【荀子·榮辱篇】陶誕突盜。【註】陶,當爲檮杌之檮。頑嚚之貌。或曰陶當爲逃,隱匿其情也。 

【韻會】𩋃通作陶。【周禮·冬官考工記】韗人爲臯陶。【註】臯陶,鼓木也。陶字从革。 

【韻會】裪,通作陶。【左傳·襄三十年】使爲君復陶。【註】復陶,主衣服之官。

【左傳·昭十二年】王皮冠秦復陶。【註】秦所遺羽衣也。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餘昭切,音搖。【詩·王風】君子陶陶,左執翿,右招我由敖。【傳】陶陶,和樂貌。【釋文】陶,音遙。 

【禮·祭義】陶陶遂遂,如將復入然。【註】陶陶遂遂,相隨行之貌。【釋文】陶,音遙。 

【廣韻】臯陶,舜臣。一作咎繇。【篇海】本作𨹋。 

【集韻】大到切,音導。【詩·鄭風】淸人在軸,駟介陶陶。左旋右抽,中軍作好。【傳】陶陶,驅逐之貌。【釋文】陶,徒報反。好,呼報反。

【朱註】陶,叶徒𠋫反。好,叶許𠋫反。

叶夷周切,音由。【詩·魯頌】淑問如臯陶,在泮獻囚。【易林】兹基運時,稷契臯陶。貞良得願,微子解囚。【杜篤·吳漢誄】堯隆稷契,舜嘉臯陶。伊尹佐殷,呂尙翼周。

考證:〔【左傳·定二年】殷氏七族〕 謹照原文二年改四年。殷氏改殷民。〔【荀子·不苟篇】陶誕突盜。【註】陶,當爲檮杌之檮。頑囂之貌。〕 謹按此荀子榮辱篇非不苟篇。今照原書不苟篇改榮辱篇。註頑囂之貌照原文改頑嚚之貌。

【唐韻】戸韽切【集韻】【韻會】【正韻】乎韽切,𠀤音䐄。【說文】高下也。一曰陊也。【玉篇】墜入地也,沒也,隤也。【易·需彖】剛健而不陷。【史記·灌夫傳】戰常陷堅。 

【魯語】子服景伯戒宰人曰:陷而入於恭。【註】猶失過也。 【玉篇】亦作錎。【集韻】同埳。【篇海】亦作𨺂。

〔古文〕𤱒【唐韻】【廣韻】【集韻】【類篇】【韻會】𠀤力竹切,音六。【玉篇】厚也。【廣韻】高也。【爾雅·釋地】高平曰陸。【釋名】陸,漉也。水流漉而出也。【易·漸卦】鴻漸于陸。【詩·豳風】鴻飛遵陸。

地名。【孟子】孟子之平陸。【註】齊下邑。

藪名。【爾雅·釋地】晉有大陸。【左傳·定二年】魏獻子田於大陸。

縣名。【隋書·地理志】趙郡大陸縣。

州名。唐置。

漢侯國,在壽光。見【史記·建元以來王子侯者年表】。

𤰞陸,外國名。【前漢·西域傳】𤰞陸國王,治天山東乾當國。 

【玉篇】星也。【爾雅·釋天】北陸,虛也。西陸,昴也。【疏】陸,中也。北方之宿,虛爲中也。西方之宿,昴爲中也。【左傳·昭二年】古者日在北陸而藏冰,西陸朝覿而出之。【註】陸,道也。在北陸,謂夏十二月,日在虛危。在西陸,謂夏三月,日在昴畢。 

【玉篇】道也,無水路也。【周禮·冬官考工記】作車以行陸。【莊子·則陽篇】方且與世違,而心不屑與之俱,是陸沈者也。【註】人中隱者,譬之無水而沈也。 

【玉篇】陸離,猶參差也,雜亂也。【屈原·離騷】斑陸離其上下。

魁陸,水族。【爾雅·釋魚】魁陸,卽今之蚶也。【疏】卽魁蛤也。一名魁陸。 

【揚雄·甘泉賦】飛蒙茸而走陸梁。【註】走者陸梁而跳也。

姓。【廣韻】古天子陸終之後。【正字通】齊後有大陸氏,後因姓陸。又春秋陸渾之戎,後亦爲陸氏。 

【後漢·馬援傳】今更共陸陸。【註】猶碌碌也。 

【唐韻正】音溜。【隂符經】龍蛇起陸。叶上宿下覆。

叶林直切。【郭璞·騊駼贊】騊駼野駿,產自北域。交頸相摩,分背翹陸。 【說文】籀文作𨽰。【集韻】作𨽫。𨽫原从阝作,或同籀文陸字。

【集韻】書蒸切,音升。本作昇。日之升也。

州名。

【廣韻】於眞切【集韻】【韻會】【正韻】伊眞切,𠀤音因。【玉篇】塞也。【書·洪範】鯀陻洪水。 【廣韻】本作垔。亦作堙㘻。【篇海】亦作䧣。

【廣韻】章與切【集韻】【韻會】掌與切,𠀤音煮。【爾雅·釋水】小洲曰陼,小陼曰沚。【越語】鼁黽之與同陼。【楚辭·九章】朝發枉陼兮,夕宿辰陽。【司馬相如·子虛賦】且齊東陼巨海。【註】東有大海之陼。【揚雄·反離騷】鳳凰翔於蓬陼。【註】蓬萊之陼,在海中。

丘名。【爾雅·釋丘】如陼者,陼丘。 

【唐韻】當古切【集韻】董五切,𠀤音賭。【說文】水中高者也。 

【集韻】同堵。垣也。詳土部堵字註。 

【集韻】同都切,音徒。本作䣝。詳邑部䣝字註。

考證:〔【爾雅·釋邱】如渚者,陼邱。〕 謹照原文如渚改如陼。

〔古文〕𨼘𨽐𣆄【唐韻】與章切【集韻】【韻會】余章切【正韻】移章切,𠀤音羊。【玉篇】營天功,明萬物謂之陽。【說文】高明也。

日也。【詩·小雅】湛湛露斯,匪陽不晞。【傳】陽,日也。【左傳·文四年】天子當陽。【禮·祭義】殷人祭其陽。【註】陽謂日中時也。【孟子】秋陽以暴之。 

【楚辭·遠遊】集重陽,入帝宮。【註】積陽爲天,天有九重,故曰重陽。 

【玉篇】雙也。

月建。【爾雅·釋天】十月爲陽。【詩·小雅】歲亦陽止。 

【爾雅·釋天】春爲靑陽。【註】氣淸而溫陽。 

【爾雅·釋天】太歲在癸曰昭陽。

五月五日曰端陽,九月九日曰重陽,見【月令廣義】。 

【爾雅·釋山】山西曰夕陽,山東曰朝陽。【詩·大雅】度其夕陽。【又】梧桐生矣,于彼朝陽。

水北也。【詩·大雅】在洽之陽。【穀梁傳·僖二十八年】水北爲陽。 

【釋名】丘高曰陽丘,體高近陽也。 

【詩·豳風】我朱孔陽。【傳】陽,明也。 

【玉篇】淸也。 

【詩·周頌】龍旂陽陽。【傳】陽陽,言有文章也。 

【詩·王風】君子陽陽。【傳】陽陽,無所用其心也。 

【周禮·地官·大司徒】以陽禮敎讓,則民不爭。【註】陽禮謂鄕射飮酒之禮。

國名。【春秋·閔二年】齊人遷陽。【註】陽,國名。【戰國策】塞漏舟而輕陽侯之波。【註】博物志,晉陽國侯溺水,因爲大海之神。 

【春秋·昭十二年】齊高偃帥師納北燕伯于陽。【註】陽卽唐,燕別邑,中山有唐縣。

縣名。【史記·高祖紀】西過高陽。【註】屬𨻰留。

關名。【前漢·西域傳】去陽關七千八百二里。 

【左傳·昭二十四年】公孫于齊,次于陽州。

陽城,山名。漢爲縣,屬潁川郡。

古帝號。【史記·五帝紀】帝顓頊高陽氏。 

【釋名】立人,象人立也。或曰陽門,在前曰陽,兩旁似門也。 

【玉篇】傷也。 

【莊子·達生篇】西北方之下者,則泆陽處之。【註】泆陽,鬼名。 

【抱朴子·登涉篇】山中樹能人語者,非樹能語也,其精爲之,名曰雲陽。

昌陽,菖蒲別名。【韓愈·進學解】昌陽引年。

姓。【史記·司馬相如子虛賦】陽子驂乗。【註】古仙人陽陵。【廣韻】周景王封少子於陽樊,後裔因邑命氏。又漢複姓,有二十二氏:歐陽、高陽、靑陽、孫陽、子陽、周陽、涇陽、偪陽、梗陽、戲陽、鮭陽、葉陽、陵陽、鮮陽、櫟陽、濮陽、太陽、老陽、安陽、成陽、朱陽、索陽。

通作揚。【禮·玉藻】盛氣顚實揚休。【註】顚,讀爲闐。揚,讀爲陽。盛身中之氣,使之闐滿其息,若陽氣之體物也。【釋名】陽,揚也,氣在外發揚也。

與佯同。【禮·檀弓】陽若善之。【前漢·高帝紀】陽尊懷王爲義帝,實不用其命。

音腸。【爾雅·釋詁】陽,予也。【註】魯詩云:陽如之何,今巴濮之人自呼阿陽。【疏】漢書藝文云:魯申公爲詩訓,故是爲魯詩。其經云:陽如之何,申公以陽爲予,故引之。【釋文】陽,音腸。 【五音集韻】俗作𨹈。【字彙】俗作阦。【字彙補】亦作𨼗陽氜。

【唐韻】如乗切【集韻】【韻會】如蒸切【正韻】如陵切,𠀤音仍。【說文】築牆聲也。【詩·大雅】捄之陾陾。【傳】陾陾,衆也。 

【廣韻】如之切【集韻】人之切,𠀤音而。【廣韻】本作𨼏。亦作陑。互詳陑𨼏二字註。【篇海】譌作𨻢。 

【廣韻】【集韻】𠀤乃后切,音㝅。【廣韻】衆陾。【集韻】衆也。

【廣韻】侯夾切【集韻】轄夾切,𠀤同陝。詳前陝字註。【前漢·景帝紀】郡國或磽陿。【註】師古曰:陿謂褊隘也。

【集韻】傳容切,音重。【玉篇】地名。

【集韻】於建切,音漹。【玉篇】以畜水也。【集韻】本作堰,亦作𨻳。障水也。 

【集韻】隱幰切,音偃。阪也。

人名。【前漢·藝文志】陽丘侯劉隁賦十九篇。【師古註】隁音偃。

【玉篇】同陰。

【唐韻】傷遇切【集韻】【韻會】舂遇切,𠀤音戍。【爾雅·釋地】北陵西隃雁門是也。【戰國策】作西兪。 

【廣韻】式朱切【集韻】【韻會】舂朱切,𠀤音輸。義同。 

【廣韻】相兪切【集韻】詢趨切,𠀤音須。義同。 

【集韻】一曰越也。 

【廣韻】羊朱切【集韻】容朱切【正韻】雲俱切,𠀤音兪。【廣韻】隃麋,縣名。【前漢·地理志】右扶風隃麋縣。

人名。【史記·周本紀】子毀隃立。【註】隃,音踰。 

【呂氏春秋】次制十二筒,以之阮隃之下,聽鳳凰之鳴,以別十二律。 

【正韻】與逾同。【左傳·襄二十年】隃隱而待之。【司馬相如·上林賦】隃絕梁。【前漢·嚴助傳】輿轎而隃嶺。 

【集韻】餘招切,音姚。遠也,行也。與遙同。【前漢·英布傳】隃謂布何苦而反。

【趙充國傳】兵難隃度。

〔古文〕䧑【唐韻】都兮切【集韻】【韻會】【正韻】都黎切,𠀤音低。【說文】唐也。【玉篇】橋也,限也。【廣韻】防也。與堤同。【正韻】岸也。【爾雅·釋宮】隄謂之梁。【註】卽橋也。【禮·月令】修利隄防。【史記·封禪書】閒者河溢臯陸,隄繇不息。

地名。【左傳·昭二十六年】次于隄上。【註】隄上,周地。

高隄,平隄,漢縣名,屬信都國。見【前漢·地理志】。 

【廣韻】杜奚切【集韻】田黎切,𠀤音題。義同。 

【廣韻】隄封。【前漢·溝洫志】作堤。 

【集韻】常支切,音時。隄封,或作堤。通作提。 

【集韻】直兮切,音墀。防也。【左傳·襄二十六年】棄諸堤下。【釋文】堤,亦作隄。徐讀丁兮反。沈讀直兮反。

【廣韻】遇俱切【集韻】【韻會】元俱切,𠀤音虞。【說文】陬也。【玉篇】角也。【書·益稷】帝光天之下,至于海隅蒼生。【詩·邶風】俟我於城隅。【禮·曲禮】摳衣趨隅。【註】趨隅,升席也。

【檀弓】童子隅坐而執燭。【註】隅坐,不與成人並。【論語】舉一隅,不以三隅反。 

【玉篇】廉也。【詩·大雅】抑抑威儀,維德之隅。【禮·儒行】砥厲廉隅。

海隅,十藪之一。【爾雅·釋地】齊有海隅。 

【周禮·冬官考工記·匠人】宮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註】宮隅,城隅,謂角浮思也。

山名。【魯語】汪芒氏之君也,守封隅之山者也。【註】封山,隅山,在今吳郡永安縣。【說文】作嵎。

叶語口切,音偶。【詩·唐風】綢繆束芻,三星在隅。今夕何夕,見此邂逅。芻叶側九反,逅叶很口反。

叶呼侯反,音齁。【揚雄·反離騷】有周氏之嬋嫣兮,或鼻祖於汾隅。靈宗初諜伯僑兮,流於末之陽侯。 【篇海】同𨺷。

考證:〔【詩·邶風】俟我乎城隅。〕 謹照原文乎改於。

【唐韻】力中切【集韻】【韻會】【正韻】良中切,𠀤音癃。【說文】豐大也。 

【玉篇】中央高也。【爾雅·釋山】宛中隆。【疏】山形中央蘊聚而高者名隆。 

【戰國策】雖隆薛之城到於天,猶之無益也。

與窿通。【正韻】穹窿,天勢。本作隆。【司馬相如·上林賦】穹隆雲橈。 

【玉篇】盛也。【禮·檀弓】道隆則從而隆,道汙則從而汙。【史記·封禪書】文王攺制,爰周郅隆。【前漢·武帝紀】迫隆冬至。【註】隆冬,猶言盛冬也。 

【禮·祭義】頒禽隆諸長者。【註】隆,猶多也。 

【荀子·致士篇】君者,國之隆也。【註】隆,猶尊也。【史記·平準書】方隆貴用事。 

【前漢·王莽傳】臣莽夙夜隆就孺子。【註】隆,長也。言成就之,使其長大也。

厚也。【後漢·皇后傳】使後世不見隆薄進退之隙。 

【前漢·五行志】沛城鐵官鑄鐵,鐵不下,隆隆如雷聲。

地名。【史記·晉世家】齊伐魯,取隆。【註】隆,卽龍也。魯地有隆山。

州名。後周陵州,宋升隆州。

豐隆,雷師。【屈原·離騷】吾令豐隆乗雲兮,求宓妃之所在。【正韻】靊霳,本作豐隆。

與南通。【淮南子·俶眞訓】終南作終隆。

叶盧王切,音郞。【道藏歌】但聞仙道貴,不聞鬼道隆。謠歌參天氣,賈生元正章。

叶閭承切,音棱。【陸雲·贈孫世顯詩】制動以靜,祕景在隆。雲根可棲,樂此隈岑。

考證:〔【戰國策】雖隆薛之誠到於天〕 謹照原文誠改城。〔【荀子·臣道篇】君者,國之隆也。〕 謹照原書臣道篇改致士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