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 見 kh 溪 k 群 ng 疑 b 幫 ph 滂 p 並 m 明
Hw 非 hw 敷 Hw 奉 w 微 d 端 th 透 t 定 n 泥
j 知、照 ch 徹、穿 c 澄、床 sh 審 zh 禪 ñ 娘 dz 精 tsh 清 ts 從 s 心 z 邪
h 曉 X 匣 H 匣 ' 影 Y 影 x 喻 y 喻
l 來 Zh 日 i u e o w y ÿ

字頭

释義

【唐韻】七稽切【集韻】千西切,𠀤音妻。郪丘,齊地。【春秋·文十六年】公子遂及齊侯盟于郪丘。

新郪,魏地。【史記·蘇秦傳】說魏王曰:大王之地,南有新郪。【註】汝南有新郪縣。 

【集韻】先齊切,音西。義同。 

【廣韻】取私切【集韻】【韻會】千咨切,𠀤音雌。【前漢·地理志】廣漢郡有郪縣,卽今四川潼川州射洪縣。

【廣韻】符羈切【韻會】【正韻】薄麋切,𠀤音脾。【廣韻】郫邵,晉邑。【左傳·襄二十三年】齊伐晉,戍郫邵。 

【玉篇】蜀郡有郫縣。【前漢·揚雄傳】遡江上處㟭山之陽曰郫。

【成都紀】郫縣出大竹,土人截爲筒盛酒,謂之郫筒酒。【杜甫詩】酒憶郫筒不用酤。

姓。 

【集韻】符支切,音陴。又薄佳切,音牌。義𠀤同。

【等韻】倉經切,音靑。地名。

〔古文〕𨟍【唐韻】【正韻】古博切【集韻】【韻會】光鑊切,𠀤音椁。【廣韻】內城外郭。【釋名】郭,廓也。廓落在城外也。【白虎通】所以必立城郭者,示有固守也。 

【正韻】國名。【春秋·莊二十四年】赤歸于曹郭公。【公羊傳】赤者何,蓋郭公也。

姓。【玉篇】王季之後,亦曰虢叔之後。【正字通】郭之有虢音者,周文王季第封于虢,或稱郭公,因爲氏。《春秋傳》:攻虢則虞救之。《公羊》作郭,《左》《穀》《孟子》作虢,異字轉音相近也。 

【五音集韻】苦郭切。與廓同。

考證:〔【春秋·莊二十四年】赤歸于曹郭公。【穀梁傳】赤者何,蓋郭公也。〕 謹按赤者何二句出公羊傳,穀梁改公羊。

【廣韻】職流切【集韻】之由切,𠀤音周。【玉篇】故國,黃帝後所封國也。

【唐韻】【集韻】徒甘切【正韻】徒藍切,𠀤音談。國名。【說文】少昊之後所封。【春秋·宣四年】公及齊侯平莒及郯。

【昭十七年】郯子來朝。

邑名。【前漢·地理志】郯縣,屬東海郡。

姓。【集韻】郯以國爲氏。通作談。

考證:〔【昭十六年】郯子來朝。〕 謹照原文十六年改十七年。

【唐韻】【正韻】側鳩切【集韻】甾尤切,𠀤音鄒。【說文】魯下邑,孔子之鄕。【左傳·襄十年】郰人紇抉之,以出門者。【註】郰,魯縣。

姓。【禮·檀弓】孔子少孤,不知其墓,問于郰曼父之母。

通作鄹。【論語】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

通作陬。【史記·孔子世家】孔子生魯昌平陬邑。 

【集韻】緒纂切,音選。亭名。在新豐。 俗作𨝮。

考證:〔【禮·檀弓】孔子少孤,不知父墓,問于郰曼父之母。〕 謹照原文父墓改其墓。〔【史記·孔子世家】孔子生于昌平陬邑。〕 謹照原文于改魯。

【唐韻】薄經切【集韻】旁經切,𠀤音甁。地名。【春秋·莊元年】齊師遷紀、郱、鄑、郚。【註】郱,在東莞臨朐縣東南。

考證:〔【春秋·莊元年】齊師遷紀郱鄑郚。【註】郱,在東筦臨朐縣東南。〕 謹照原文東筦改東莞。

【廣韻】落哀切【集韻】郞才切,𠀤音來。地名。【春秋·隱十一年】公會鄭伯于時來。【註】時來,郲也。滎陽縣東有釐城,鄭地也。

山名。【前漢·王尊傳】行部至卭郲。【註】卭郲,山名也,在蜀郡嚴道縣。 

【廣韻】落猥切,音磥。𨝀郲,不平貌。

考證:〔【左傳·隱十一年】公會鄭伯于時來。【註】時來,郲也。滎陽縣東有郲城,鄭地也。〕 謹照原文左傳改春秋。郲城改釐城。

【廣韻】五稽切【集韻】硏奚切【韻會】五雞切,𠀤音倪。國名。【春秋·莊五年】秋,郳犁來來朝。【註】郳,附庸國也。東海昌慮縣東北有郳城。犁來,名也。後爲小邾子。

姓。通作倪。

【唐韻】丑林切【集韻】【韻會】癡林切【正韻】丑森切,𠀤音琛。【說文】桂陽縣名。【一統志】漢置桂陽縣,隋置郴州。【史記·黥布傳】項羽使九江王布等擊義帝,追殺之郴縣。

姓。【廣韻】晉江夏郴寶。

【唐韻】羽求切【集韻】【正韻】于求切,𠀤音尤。【說文】境上行書舍也。【廣韻】郵,驛也。【風俗通】漢攺郵爲置,置亦驛也,度其遠近置之也。【增韻】馬傳曰置,步傳曰郵。【爾雅·釋言】郵,過也。【註】道路所經過也。 

【集韻】田閒舍也。【禮·郊特牲】郵表畷。【註】郵若郵亭,謂田畯于田畔相連畷處造亭居之,以督民之耕也。 

【正韻】過也。與尤通。【禮·王制】郵罰麗于事。【註】郵,過也。麗,附也。過人、罰人,當各附于其事,不可假他以喜怒也。【前漢·成帝紀】以顯朕郵。 

【正韻】最也。殿最亦曰殿郵。【列子·穆王篇】魯之君子,迷之郵者。【註】郵,與尤同。 

【廣韻】督郵,古官號。【釋名】主諸縣罰負郵殿糾攝之。【晉書·陶潛傳】郡遣督郵至縣。

高郵,州名。

姓。【左傳·哀二年】有郵無恤。 

【集韻】是爲切,音垂。地名。在衞。

叶于其切,音移。【詩·小雅】不知其郵。叶上僛。 【正字通】《說文》本作𨞄。从𡍮。𡍮,遠邊也。俗省作郵、𨜚。【集韻】作缷。

考證:〔【晉書·陶侃傳】郡遣督郵至縣。〕 謹按所引出陶潛傳,侃改潛。

【唐韻】都寒切【集韻】【韻會】多寒切,𠀤音單。邯鄲,古縣名。【左傳·定十年】衞侯伐邯鄲午于寒氏。【註】邯鄲,廣平縣也。【前漢·地理志】邯鄲,屬趙國。【註】邯,山名。鄲,盡也,邯山至此而盡也。城郭字从邑,故加邑作鄲。 

【集韻】當何切,音多。漢侯國名。【史記·功臣表·中元元年】封周隱爲鄲侯。

叶都年切,音顚。【吳邁遠·樂府】人馬風塵色,知從河塞還。時我有同栖,結宦遊邯鄲。還,音旋。

【廣韻】古覓切【集韻】關闃切,𠀤音湨。【說文】蔡邑也。引《左傳·昭十九年》楚子之在蔡也,郹陽封人之女奔。之

《左傳》今本俱作郥。俗譌作鄓,非。

【廣韻】【集韻】𠀤烏孔切,音蓊。【廣韻】郺𨑊,盛多貌。【揚子·方言】郺,多也。凡大而多謂之郺。 

【廣韻】【集韻】𠀤於容切,音邕。義同。

【正字通】同鄡。【前漢·地理志】有郻縣,屬鉅鹿郡。詳後鄡字註。

【廣韻】【集韻】𠀤於希切,音依。【廣韻】殷國名。【呂覽·愼大篇】湯爲天子,夏民親郼如夏。【高註】郼,讀如衣。今兗州人謂殷氏皆曰衣。

【呂覽·慎勢篇】湯其無郼,武其無岐,不能成功。【註】郼,湯之本國。【正字通】郼非卽殷字。齊人讀殷如衣,高註讀郼如衣,皆方音,非定音也。

考證:〔【呂覽·愼大篇】湯爲天子,夏民親郼如夏。【高繡曰】郼讀如衣。今兗州人謂殷氏皆曰衣。〕 謹照原文高繡曰改高註。〔【呂覽·憤勢篇】湯其無郼,武其無岐豐也。【註】郼,殷舊封國名。〕 謹照原文憤勢篇改慎勢篇。武其無岐下省豐也二字。增不能成功四字。註郼殷舊封國名改註郼湯之本國。

〔古文〕𨛷【唐韻】當孤切【集韻】【韻會】【正韻】東徒切,𠀤音闍。【廣韻】天子所宮曰都。【周禮·地官·小司徒】四縣爲都。

諸侯子弟封邑亦曰都。【左傳·隱元年】大都不過參國之一。《莊二十八年》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

卿大夫食采之邑亦曰都。【禮·坊記】制國不過千乗,都城不過百雉。 

【正韻】美也,盛也。【詩·鄭風】洵美且都。【前漢·司馬相如傳】車從雍雍,閒雅甚都。

歎美之辭。【書·臯陶謨】臯陶曰都。 

【正韻】居也。【東方朔·客難】身都卿相之位。 

【廣韻】總也。【曹丕·與吳質書】頃撰遺文,都爲一集。【韓愈·答崔立之書】若都不可得。 

【字彙補】水所聚也。【釋名】澤中有丘曰都丘,言蟲鳥所都聚也。

姓。【集韻】漢臨亞侯都稽。 

【集韻】張如切,音猪。與豬通。【書·禹貢】大野旣豬。【又】被孟豬。【史記·夏本紀】旣豬作旣都,孟豬作明都。

考證:〔【左傳·隱元年】大都不過參國之一。【註】凡邑有先君之廟曰都,無曰邑。〕 謹按所引註是莊二十八年左傳,非隱元年註,今照左傳原文改莊二十八年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

【唐韻】【集韻】【韻會】𠀤於建切,音堰。【說文】潁川縣名。【正字通】卽古郾子國故地,今爲開封府許州郾城縣。 

【廣韻】同鄢。

【唐韻】武悲切【集韻】【韻會】旻悲切,𠀤音眉。【說文】右扶風縣名。【詩·大雅】申伯信邁,王餞于郿。

魯地名。【左傳·莊二十八年】冬築郿。【註】魯下邑。 

【廣韻】【集韻】𠀤明祕切,音媚。義同。 【說文】本作𨞅。俗作郿。

【廣韻】而灼切【集韻】【韻會】日灼切,𠀤音若。國名。【左傳·僖二十五年】秦晉伐鄀。【註】秦楚界上小國,其後遷于南郡鄀縣,遂爲楚邑。【史記·吳世家】楚恐而去郢遷鄀。【註】鄀,楚邑。 

【集韻】敕略切,音綽。邑名。

同邶。詳前邶字註。

【唐韻】【韻會】五各切【集韻】【正韻】逆各切,𠀤音諤。國名。【史記·殷本紀】以西伯、九侯、鄂侯爲三公。

楚地。【史記·楚世家】中子紅爲鄂王。【註】《九州記》曰:鄂,今武昌。【輿地記】今鄂州武昌,楚之東鄂也。

晉邑。【左傳·隱六年】逆晉侯于隨,納諸鄂,晉人謂之鄂侯。【註】晉別邑。 

【玉篇】南陽有西鄂。【前漢·地理志】南陽郡西鄂縣。【註】江夏有鄂,故加西。

鄂然,外見貌。【詩·小雅】鄂不韡韡。

鄂鄂,辨厲也。【大戴禮·立事篇】君子出言以鄂鄂。

垠也。【揚雄·甘泉賦】紛被麗其亡鄂。

幽州人謂額曰鄂。【釋名】額,鄂也。有垠鄂也。

與諤通。【史記·趙世家】不聞周舍之鄂鄂。【註】《韓詩外傳》:周舍立門下三日夜,簡子使人問之,對曰:願爲鄂鄂之臣。

與愕通。【史記·五帝紀】象鄂不懌。

【前漢·霍光傳】羣臣皆驚鄂失色。

與噩通。【爾雅·釋天】歲在酉曰作噩。【史記·天官書】作作鄂。

姓。漢安平侯鄂千秋。【說文】本作䣞。俗作鄂。

【唐韻】式朱切【集韻】【韻會】舂朱切,𠀤音舒。漢縣名。【史記·河渠書】田蚡爲丞相,其奉邑食鄃。【註】鄃縣,屬淸河郡。 

【玉篇】庾娛切【廣韻】羊朱切,𠀤音兪。義同。

【五音集韻】古縣切,音絹。衞地。【春秋·莊十四年】單伯會齊侯、宋公、衞侯、鄭伯于鄄。【註】今東郡鄄城是也。【通雅】鄄城,古顓頊之墟,春秋衞成公都此,漢爲濟隂鄄城縣,今爲山東濮州,屬東昌府。

周邑。【左傳·成十一年】王使劉子復之盟于鄄而入。 

【集韻】諸延切,音旃。稽延切,音堅。之人切,音眞。於巾切,音駰。義𠀤同。

【廣韻】【集韻】𠀤王矩切,音禹。【說文】妘姓之國。【春秋·昭十八年】邾人入鄅。【註】鄅國,今琅邪開陽縣。

姓。【廣韻】鄅子之後,以國爲姓,去邑从禹。 

【韻會】果羽切【五音集韻】俱禹切,𠀤音矩。義同。

【唐韻】【集韻】【韻會】王問切【正韻】禹問切,𠀤音運。魯地名。【春秋·文十二年】城諸及鄆。【註】莒、魯所爭者,以其遠逼外國,故帥師城之。

【成四年】冬城鄆。【註】公欲叛晉,故城而爲備。

【九年】楚公子嬰齊帥師伐莒,莒潰,楚人入鄆。【註】鄆,莒別邑。

【十六年】晉人執季孫行父,公還待于鄆。【註】魯西邑東郡廩丘縣有鄆城。

【襄十二年】莒人伐我東鄙,圍台,季孫宿帥師救台,遂入鄆。

【昭元年】取鄆。【左傳】趙孟曰:魯、莒爭鄆,爲日久矣。

【二十六年】公至自齊,居于鄆。【六書故】春秋有二鄆,莒在魯東,莒、魯所爭,東鄆也。公待于鄆者,西鄆也。文公城諸及鄆,不聞與莒爭,及成公時,楚伐莒入鄆,則鄆自爲莒邑,而四年所城者西鄆也。

州名。【韻會】古兗州之域,魯附庸國,漢爲東平國,隋置鄆州。 

【集韻】河內沁水鄕名。

姓。【廣韻】魯大夫,食采于鄆,後因氏。 

【集韻】于分切,音云。義同。

考證:〔【春秋·成九年】楚公子嬰齊帥師伐莒,莒潰,楚遂入鄆。〕 謹照原文遂改人。

【唐韻】胡遘切【集韻】胡豆切,𠀤音𠋫。【說文】晉之温地。【左傳·成十一年】晉郤至與周爭鄇田。【註】鄇,溫別邑。河內懷縣西南有鄇人亭。 

【廣韻】戸鉤切【集韻】下溝切,𠀤音侯。義同。

【廣韻】渠追切【集韻】【韻會】【正韻】渠惟切,𠀤音葵。【說文】河東臨汾地,卽漢祭后土處。【正韻】鄈地有三,一在汾隂,一鄈丘,在河南,又在𨻰留。《春秋》作葵丘,在汾隂者亦作葵。

【唐韻】所鳩切【集韻】疎鳩切,𠀤音搜。【說文】北方長狄國也。在夏爲防風氏,在殷爲汪芒氏。【左傳·文十一年】鄋瞞侵齊。【註】鄋瞞,狄國名。防風氏之後,姓漆。 

【集韻】蘇遭切,音騷。義同。 【說文】作𨜛。

考證:〔【說文】北方長狄國也。在夏爲防風氏,在殷爲汪芸氏。〕 謹照原文芸改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