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 見 kh 溪 k 群 ng 疑 b 幫 ph 滂 p 並 m 明
Hw 非 hw 敷 Hw 奉 w 微 d 端 th 透 t 定 n 泥
j 知、照 ch 徹、穿 c 澄、床 sh 審 zh 禪 ñ 娘 dz 精 tsh 清 ts 從 s 心 z 邪
h 曉 X 匣 H 匣 ' 影 Y 影 x 喻 y 喻
l 來 Zh 日 i u e o w y ÿ

說文小篆

字頭

释義

左馮翊縣。見地理志。按封禪書秦文公作鄜畤。今陜西鄜州洛川縣縣東南七十里有鄜城廢縣。从邑。麃聲。甫無切。按票聲麃聲當在二部。而孟康𨞻音敷者、凡漢志地名皆隨其地語言爲音故也。𣜩省作鄜。

左馮翊郃陽亭。謂左馮翊郃陽有䣝亭也。各本作䣝陽亭。誤。今依集韵、類篇、王伯厚詩地理考、正。伯厚困學紀聞亦作䣝陽亭。則宋時本固是。非錯出也。大雅韓奕。出宿于屠。毛曰。屠、地名。宋潏水李氏謂地在同州䣝谷。是也。按屠䣝古今字。顧氏祖禹讀史方輿紀要作荼谷渡。云在今陜西同州府郃陽縣東河西故城南。从邑。屠聲。同都切。五部。

左馮翊高陵亭。各本無亭字。今依廣韵尤韵及玉篇補。錫韵又曰。邮、鄉名。在高陵。按左馮翊高陵、二志同。今陜西西安府高陵縣卽其地。从邑。由聲。徒歷切。古音在三部。

左馮翊谷口鄉。左馮翊谷口、見地理志。今陜西西安府醴泉縣東北七十里有故谷口城。从邑。年聲。讀若寧。奴顚切。十二部。按廣韵奴丁切。年聲而讀如寧。合韵也。

隴西上邽也。見地理志。郡國志曰。漢陽郡上邽故屬隴西。胡氏三省云。秦本紀。武公伐邽冀戎。初縣之。上邽縣、故邽戎地也。此爲上邽。京兆有下邽。今甘肅秦州州西六十里有故上邽城。从邑。圭聲。古畦切。十六部。

天水狄部。地理志天水無狄部。未詳。顧氏祖禹曰。漢天水郡、今陜西鞏昌府以東秦州之境是其地。从邑。否聲。蒲口切。四部。按廣韵曰。部、署也。許冣目曰。分別部居。不相雜廁。

弘農縣庾地。二志弘農郡首弘農縣。郡縣同名。故但言弘農縣也。庾當作渡。字之誤也。水經注河水篇曰。門水又北徑弘農縣故城東。城卽故函谷關。門水側城北流而注於河。河水於此有浢津。以河北有浢水南入於河。故有浢津之名也。穆天子傳。天子自窴軨乃次於浢水之陽。丁亥入於南鄭。考其沿歷所踵。路直斯津。是知袁豹之徒竇津之說非矣。按浢郖同字。魏志杜畿傳。畿遂詭道從郖津渡。陳壽用字合許書也。宋元嘉二十九年。北魏將封禮自郖津南渡赴弘農。拒桺元景。在今河南陜州靈寶縣縣西十里。从邑。豆聲。當矦切。四部。按矦當作𠊱。

郟鄏、逗。二字依韵會補。河南縣直城門官陌地也。官、趙抄宋本李仁甫本作宮。今集韵作宮。類篇作官。似官是。官陌卽今云官路也。河南縣者、二志皆云河南郡河南。郡縣同名。故但云河南縣、以別於凡縣不云縣也。若漢魏時碑則云河南河南矣。漢雒陽縣、周之成周也。漢河南縣、周之王城也。今河南河南府府東北二十里有雒陽故城。府城西北有河南故城。河南故城西有郟鄏陌。或謂之郟山。北二里曰邙山。从邑。辱聲。而蜀切。三部。春秋傳曰。成王定鼎于郟鄏。宣三年左傳文。按逸周書云。周公作大邑成周於中土。南繫於雒水。北因於郟山。以爲天下之大湊。地理志曰。河南郡河南、故郟鄏地。周武王遷九鼎。周公致太平。營以爲都。是爲王城。是則漢之河南縣、左傳之郟鄏也。周時郟鄏爲大名。漢時專𧦝城外官陌爲郟鄏陌。舊名之僅存者。故皇甫謐、杜預皆云。縣西有郟鄏陌也。許君先舉漢陌。後舉周地。使文義相足。別詳邙下。

周邑也。左傳昭卄九年。王子趙車入于鄻以叛。杜云。鄻、周邑。从邑。輦聲。力展切。十四部。

周邑也。左傳曰。凡蔣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按春秋經、左傳、國語、史記、逸周書、竹書紀年。凡云祭伯、祭公謀父、字皆作祭。惟穆天子傳云𨝋父。注云。𨝋父、𨝋公謀父。𨝋者本字。祭者假借字。韋注國語云。祭、畿內之國。周公之後也。爲王卿士。謀父字也。是則𨝋本西都畿內邑名。至東周時。隱元年祭伯來。莊卄三年祭叔來聘。尚仍其西都舊偁。許云周邑、系諸河南河內之閒。其諸東都亦有𨝋與。抑如鄭之仍舊偁與。从邑。祭聲。側介切。十五部。禮記葉公之顧命。以周書祭公解正之。葉乃祭之誤。

河南雒陽北雒各本作洛。誤。今正。河南雒陽、二志同。芒山上邑。芒、宋本或作亡。或作土。玉篇、集韵、類篇作土。今定作芒。左傳昭卄二年杜注曰。北山、洛北芒也。文𨕖應休璉與從弟君苗君冑書曰。登芒濟河。李注引說文。芒、洛北大阜也。今說文雖無此語。然所據爲唐以前書。郡國志雒陽下亦引皇覽。縣北芒山。道西吕不韋冢。水經注榖水篇曰。廣莫門北對芒阜。是則山本名芒。山上之邑則作邙。後人但云北邙。尟知芒山矣。亡者、譌字也。土者、淺人肊改之也。北芒山在今河南河南府府北十里。山連偃師、鞏、孟津三縣。绵亙四百餘里。左傳昭二十二年王田北山、卽此。按周書所謂郟山者、北邙山也。王城謂之郟者、以山名之。桓七年王遷盟向之民于郟、襄二十四年齊人城郟、周語晉文公旣定襄王于郟、皆謂王城也。然則云郟鄏者、謂郟山下?溽之地。郟古字容當作夾。从邑。亡聲。亦從芒省。會意。莫郎切。十部。

周邑也。左傳昭廿二年。郊鄩潰。杜曰。河南鞏縣西南有地名鄩中。水經注洛水篇曰。鄩水於訾城西北東入洛水。京相璠云。有鄩城。葢周大夫鄩肸之邑也。按鄩肸、鄩羅皆子朝之黨。見左傳。今河南河南府鞏縣縣西南五十八里有故鄩城。从邑。尋聲。徐林切。七部。

周邑也。在河內。左傳隱十一年。王與鄭人蘇忿生之田。溫、原、絺、樊、隰郕、欑茅、向、盟、州、陘、隤、懷。杜曰。絺在野王縣西南。按郗者本字。絺者古文假借字也。前志河內郡波縣。孟康云有絺城。後志亦云河內波有絺城。按許但云河內、不云某縣者。有所未審也。从邑。希聲。丑脂切。十五部。

河內沁水鄉。河內郡沁水、二志同。今河南懷慶府濟源縣縣東北有故沁水城是也。沁水縣有鄆鄉。从邑。軍聲。王問切。十三部。魯有鄆地。見左氏春秋經、傳。公羊作運。文公十二年、成公九年、襄公十二年、昭公元年之鄆。杜云。莒別邑。在城陽姑幕縣。此在魯東者也。成公十六年之鄆。杜云。魯西邑。在東郡廩丘。此在魯西境者也。東鄆當在今山東青州府諸城縣。西鄆在今山東曹州府鄆城縣、有鄆城故城。按此與沛城父有䣙鄉、魯東有䣄戎爲一例。別於前義。

故商邑。商、畿內之地也。邑、國也。商頌曰。商邑翼翼。自河內朝歌㠯北是也。河內朝歌、二志同。前志曰。朝歌、紂所都。詩諩曰。邶庸衞者、商紂畿內方十里之地。武王伐紂以其京師封紂子武庚爲殷後。三分其地置三監。使管叔、蔡叔、霍叔尹而敎之。自紂城而北謂之邶。南謂之庸。東謂之衞。後三監導武庚叛。成王殺武庚。伐三監。更於此三國建諸矦。封康叔於衞。使爲之長。後世子孫稍幷彼二國。混而名之。從其國本而異之。爲邶庸衞之詩焉。故邶城在今河南衞輝府府東北。通典曰。故庸城在新鄉縣縣西南三十二里。从邑。北聲。補妹切。古音在一部。

周武王子所封。左傳曰。邘、晉、應、韓。武之穆也。在河內野王是也。是也二字衍文。河內野王、二志同。前志孟康注曰。故邘國、今邘亭是也。後志曰。野王有邘城。尚書大傳曰。文王受命一年。𣃔虞芮之訟。二年伐邘。此商時之邘也。武王子所封。徐廣曰。在野王縣西北。按今河南懷慶府府西北十三里有故邘城。从邑。亏聲。況于切。五部。讀又若區。于聲則讀如于矣。又讀同區。與四部合韵也。

殷諸矦國。今商書西伯戡黎。今文尚書作耆。尚書大傳文王受命五年伐耆、周本紀明年敗耆國、是也。或作?。或作飢。皆假借字也。許所據古文尚書作𨛫。戈部作黎。葢俗改也。左傳曰。赤狄奪黎氏地。詩序曰。狄人迫逐黎矦。未知卽商諸矦之後與否。在上黨東北。上黨、郡名。不言何縣者、有未審也。前志上黨壷關。應劭曰。黎矦國也。今黎亭是。後志同應說。今山西潞安府府治卽漢壺關縣。府西南三十五里有黎亭。从邑。𥝢聲。郎奚切。十五部。𥝢古文利。見刀部。商書。西伯戡𨛫。商書篇名。

晉邑也。左傳襄二十三年。齊矦伐衞。遂伐晉。入孟門。登大行。張武軍於熒庭。戍郫邵。杜曰。取晉邑而守之。杜不言郫邵二邑名。據許則當是二邑也。文六年。賈季召公子樂於陳。趙孟使殺諸郫。此單言郫也。後志。河東垣縣有邵亭。注引博物記。縣東九十里有郫邵之阨。趙孟殺公子樂於郫邵。豈張華所見左傳有異歟。按今山西絳州垣曲縣東有邵城。後魏之邵郡、後周之邵州皆此也。依許則經典獨此字從邑召。凡周召字作邵者俗也。後儒或謂垣曲邵城爲周召分陜之所。其說不經。从邑。召聲。寔照切。二部。

晉邑也。左傳僖二年。荀息假道於虞曰。冀爲不道。入自顚軨。伐鄍三門。服虔曰。謂冀伐晉也。下文冀之旣病。亦唯君故。謂虞助晉也。將欲假道稱前恩以誘之。按服說是也。杜云鄍、虞邑。非也。許同服說。从邑。冥聲。莫經切。十一部。春秋傳曰。伐鄍三門是也。

晉郉矦邑。按當云晉雍子邑。許筆誤也。左傳襄卄六年。聲子曰。雍子奔晉。晉人與之鄐。子靈卽申公巫臣。奔晉。晉人與之郉。昭十四年。晉郉矦與雍子爭鄐田。杜曰。郉矦。巫臣之子也。从邑。畜聲。丑六切。三部。

晉之溫地。左傳成十一年。晉郤至與周爭鄇田。郤至曰。溫、吾故也。杜曰。鄇、溫別邑。今河內懷縣西南有𠊱人亭。按鄇田今在河南懷慶府武陟縣。劉歆遂初賦。越矦田而長驅兮。釋叔向之飛患。巳下皆述叔向事。則矦田正謂郉矦。雍子所爭者也。章樵以鄇田說之。疑非。从邑。矦聲。胡遘切。四部。春秋傳曰。爭鄇田。

晉邑也。杜曰。邲、鄭地。按水經注濟水篇曰。次東得宿胥水口。濟水與河渾濤東注濟水於此。又兼邲目。春秋宣公十三年。晉楚之戰。楚軍於邲。卽是水也。顧氏祖禹曰。其地葢卽熒口受河之處。今在河陰縣西。从邑。必聲。毗必切。十二部。春秋傳曰。晉楚戰于邲。宣十二年左傳文。

晉大夫叔虎邑也。叔虎之子曰郤芮。以邑爲氏。从邑。谷聲。綺㦸切。古音在五部。

河東聞喜鄉。鄉各本作縣。今依廣韵正。河東郡聞喜、二志同。今山西絳州聞喜縣、漢縣地也。廣韵曰。𨛬、鄉名。在聞喜。伯益之後封於𨛬鄉。因以爲氏。後徙封解邑。乃去邑從衣。按今字裴行而𨛬廢矣。从邑。非聲。薄回切。十五部。

河東聞喜聚。?部曰。邑落曰聚。舜所居、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聚、小於邑也。从邑。虔聲。渠焉切。葢十四部。

河東聞喜鄉。从邑。匩聲。去王切。十部。

河東臨汾地。河東郡臨汾、二志同。今山西平陽府太平縣縣南二十五里臨汾故城是也。漢武帝紀。元鼎四年。立后土祠於汾陰脽上。如淳曰。脽者、河之東岸特堆崛。長四五里。廣二里餘。高十餘丈。汾陰縣治脽之上。后土祠在縣西。汾在脽之北。西流與河合也。師古曰。以其形高起如人尻脽。故以名云。一說地臨汾水之上。地本名鄈。音與葵同。彼鄉人呼鄈音如誰。因轉而爲脽字耳。故漢舊儀云葵上。玉裁按。水經。汾水又西過皮氏縣。注曰。汾水徑鄈𠀌北。故漢氏之方澤也。賈逵云、漢法。三年祭地汾陰方澤。澤中有方𠀌。故謂之方澤。㐀卽鄈㐀也。經又曰。又西至汾陰縣北。西注於河。注曰。水南有長阜。背汾帶河。阜長四五里。廣二里餘。高十丈。汾水歷其陰。西入河。漢書謂之汾陰脽。據酈氏此注。鄈、脽異處極明。然封禪書、郊祀志皆云。始立后土祠汾陰脽上。與武紀合。水經注河水篇亦云。河水東際汾陰脽。縣故城在脽側。城西北隅有脽㐀。上有后土祠。是則鄈脽本無二。漢志云汾陰。許云臨汾者。葢二縣地邊竟相接故。似不當分別鄈、脽爲兩地也。从邑。𤼩聲。水經注引此。揆唯切。十五部。卽漢之所祭后土處。

周公子所封。左傳。富辰曰。凡蔣郉茅胙祭、周公之胤也。杜曰。郉國在廣平襄國縣。地近河內懷。前志。趙國襄國、故郉國。後志同。按襄國故城在今直𣜩順德府城西南。許不云在趙國襄國而云地近河內懷者、有所審定之辭也。河內郡懷、二志同。今河南懹慶府武陟縣縣西南十一里有故懷城。从邑。幵聲。戸經切。按玉篇又輕千切。十一十二部。

大原縣。二志同。前志曰。晉大夫司馬彌牟邑。按彌牟爲鄔大夫。見昭二十八年左傳。前此有鄔臧。以邑爲氏。戴先生曰。今山西汾州府介休縣縣東三十五里有故鄔城、漢縣也。其北魏之鄔城、在今介休縣東四十五里。俗譌武城。从邑。烏聲。安古切。五部。按據許字從烏。以烏爲聲甚明。此所以字林乙袪反。郭樸三蒼解詁音瘀、於庶反。闞駰音厭飫之飫、重言之也。陸氏左傳音義乃云太原縣字、從焉作鄢。誤甚。且云舊音烏戸反非。當從於庶反。夫於庶與烏戸、亦南朝魚虞斂侈之辨耳。安有是非也。

大原縣。二志同。前志曰。晉大夫賈辛邑。按賈辛爲祁大夫。見左傳昭廿八年。前此巳有祁奚、祁午、祁盈、祁勝、以邑爲氏今山西太原府祁縣縣東南七里有故祁城、漢縣治也。毛傳於吉日云。祁大也。於采?、大田云、祁祁、舒遟也。祁祁、徐皃也。於七月云。祁祁、衆多也。皆與本義不相關。从邑。示聲。巨支切。按古音在十五部。當依廣韵渠脂切。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