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 見 kh 溪 k 群 ng 疑 b 幫 ph 滂 p 並 m 明
Hw 非 hw 敷 Hw 奉 w 微 d 端 th 透 t 定 n 泥
j 知、照 ch 徹、穿 c 澄、床 sh 審 zh 禪 ñ 娘 dz 精 tsh 清 ts 從 s 心 z 邪
h 曉 X 匣 H 匣 ' 影 Y 影 x 喻 y 喻
l 來 Zh 日 i u e o w y ÿ

說文小篆

字頭

释義

魏郡縣。二志同。漢魏郡治鄴縣。今河南彰德府臨漳縣縣西二十里有故鄴城。从邑。業聲。魚怯切。八部。

鄭地有𨙷亭。从邑。井聲。云鄭地恐誤。葢京兆之鄭、則篆文宜次於鄭之後。若河南之新鄭、則宜次於下文鄶邧郔之伍。此上下文皆河內地。不宜忽羼以河南地名也。疑卽二志常山郡之井陘縣、趙地也。?井葢古今字。井陘山、穆天子傳作?山。地理志上黨郡下謂之石研關。師古曰。硏、音形。玉篇?子省切。廣韵子郢切。大徐戸經切。十一部。

趙邯鄲縣。趙國邯鄲、二志同。左傳有邯鄲午。秦始皇置邯鄲郡。漢趙國、故邯鄲郡也。張晏曰。邯山在東城下。單、盡也。城郭從邑、故加邑。按今直𣜩廣平府邯鄲縣縣西南二十里有故邯鄲城。从邑。甘聲。胡安切。按甘聲當音含。古在七部。

邯鄲也。依張晏古字本作單。後人加邑耳。从邑。單聲。都寒切。十四部。

周文王子所封國。文各本作武。誤。今依篇韵正。左傳。富辰曰。郇、文之昭也。毛傳曰。郇伯、郇矦也。左傳曰軍於郇、曰盟於郇、曰必居郇瑕氏之地、皆是也。郇國爲晉所幷。在晉地。在二志之河東解縣。今山西蒲州府臨晉縣東北十五里有故郇城。从邑。旬聲。相倫切。十二部。讀若泓。此合韵也。疑當作淵。

淸河縣。前志淸河郡鄃。後志淸河國鄃。史記河渠書曰。田蚡奉邑食鄃。又吕嬰、欒布皆封俞矦。俞卽鄃。今山東臨淸州夏津縣東北三十里有故鄃縣城。从邑。兪聲。式朱切。四部。

常山縣也。从邑。高聲。呼各切。古音在二部。世祖所卽位。今爲高邑。前志曰。常山郡鄗。世祖卽位更名高邑。後志曰。常山國高邑。故鄗。光武更名。按今直𣜩趙州栢鄉縣之縣北二十里有故鄗城是也。春秋時晉邑。左傳哀四年。齊國夏伐晉取鄗。杜曰。鄗卽高邑縣。

鉅鹿縣也。二志同。前志作?。?與梟一字。但前志鉅鹿?縣、豫章鄡陽縣。玉篇、廣韵皆?與鄡陽二縣字別。然則許書此字作鄡及後志二縣字皆作鄡非是。許書當是淺人改之。如𥄉首之改爲梟首也。盧氏文弨云。仲尼弟子列傳鄡單、鄡當作?。?單葢卽檀弓縣亶。縣乃字之誤。按漢鉅鹿縣城卽今直𣜩順德府平鄉縣城。唐通典曰。漢鄡城在深州鹿城縣東。从邑。梟聲。梟當作𥄉。篆文當作?。牽遥切。二部。

涿郡縣。見前志。後志曰。河閒郡鄚、故屬涿。史記曰。扁鵲者、勃海郡鄭人。徐廣云。鄭當爲鄚。按司馬以鄚系勃海者、境相際也。扁鵲、漢以前人。不當覈以漢制耳。今直𣜩河閒府任𠀌縣縣北十三里有莫州城。往來孔道也。唐開元十三年改鄚爲莫。見通典、舊唐書。从邑。𦱤聲。慕各切。五部。今俗語如冒。

北地郁郅縣。見前志。漢北地郡。今甘肅慶陽府北至寧夏衞是其境。慶陽府附郭安化縣府城東有故郁郅城。水經注謂之尉李城。聲之誤也。从邑。至聲。之日切。十二部。

北方長狄國也。春秋文公十一年左傳。鄋瞞侵齊。遂伐我。叔孫得臣獲長狄僑如。榖梁傳曰。身横九畞。在夏爲防風氏。在殷爲汪芒氏。芒或作?、作汒。皆誤。魯語。仲尼曰。昔禹致羣神於會稽山。防風氏後至。禹殺而戮之。其骨節專車。防風、汪芒氏之君也。守封嵎之山者也。爲漆姓。在虞夏商爲汪芒氏。在周爲長翟。今爲大人。按國語本作在虞夏爲防風氏。在商爲汪芒氏。爲說苑、說文、王肅家語所本。今國語及史記孔子世家皆誤奪數字耳。韋注云。防風、汪芒氏之國名。汪芒、長翟之國名。謂汪芒之國在夏爲防風氏之國。長翟之國在商爲汪芒氏之國。此依孔子防風汪芒之君也而言之。今韋注譌爲汪芒氏之君名、則不可解矣。韋注云。封嵎二山在今吳郡永安縣。周世其國北遷爲長翟也。吳之永安縣在今浙江湖州府武康縣。顧氏祖禹曰。鄋瞞、在山東濟南府北境。或云今青州府高苑縣有廢臨濟城、古狄邑。卽長狄所居。按許以此篆廁涿郡北地之下。則許意謂其地在西北方。非在今山東也。从邑。叜聲。所鳩切。三部。春秋傳曰。𨜛瞞侵齊。

炎帝大嶽之胤甫矦所封。炎帝神農氏之裔子爲大嶽。詳吕部下。大嶽封於吕。其裔子甫矦又封於鄦。鄦許古今字。前志曰。潁川郡、許故國。姜姓。四岳後。大叔所封。大叔、左傳隱十一年正義作文叔。說文敘目云。吕叔作藩。俾矦於許。然則封鄦者文叔、非甫矦也。鄭注吕㓝曰。吕矦受王命入爲三公。引尚書㓝德放云。周穆王以吕矦爲相。古文尚書吕㓝、今文尚書作甫㓝。且據國語、毛傳、史記、潛夫論諸書。吕甫許皆姜姓封國。詩王風申甫許三國竝言。武王旣封文叔於許矣。豈待穆王封甫矦於許。叔重言甫矦所封者、甫矦卽謂吕叔。吕叔卽謂文叔。無二人也。在潁川。謂鄦在潁川許縣也。潁川郡許、二志同。漢字作許。周時字作?。史記鄭世家。鄦公惡鄭於楚。葢周字之存者。今春秋經、傳不作鄦者。或後人改之。或周時巳假借。未可定也。不曰在潁川許縣者。其字異形同音。其地古今一也。今河南許州州東三十里有故許昌城。从邑。𣞤聲。讀若許。虛吕切。五部。

潁川縣。見前志。今地理志云。潁川郡、周承休矦國。元帝置。元始二年更名鄭公。攷後漢書黃瓊傳封邟鄉矦。注引前書周承休矦國、元始二年更名曰邟。與顏本絕異。今按李本、顏本皆非事實。志文當是邟字大書。周承休矦國五字小書注於下。此矦國不與他矦國同。故不以縣名爲國名也。元始二年更名曰鄭公。二年當依平帝紀、外戚恩澤矦表作四年。字之誤也。郡國志無邟縣者、幷省也。幷省之、故有邟鄉矣。漢封殷周之後可攷者。武帝紀。元鼎四年巡省豫州。封周孼子嘉爲周子南君。此史記封禪書所謂以三十里封周後。外戚恩澤矦表所謂初得周後、復加爵邑也。元帝紀。初元五年以周子南君爲周承休矦。此地理志所謂周承休矦國、元帝時置也。成帝紀。綏和元年二月封孔吉爲殷紹嘉矦。三月進爵爲公、及周承休矦皆爲公。此後漢書光武紀注所謂成帝封姬延爲周承休公、是也。平帝紀。元始四年改殷紹嘉公曰宋公。周承休公曰鄭公。是則成帝先進周承休矦爲公。平帝乃改周承休公爲鄭公。地理志特約言之耳。後漢書光武帝紀。建武二年封周後姬常爲周承休公。四年封殷後孔安爲殷紹嘉公。葢亂後失其封故也。建武十三年以殷紹嘉公孔安爲宋公。周承休公姬常爲衞公。則又易其地而因易其國名也。地理志。東郡觀。應劭云。世祖更名衞國以封周後。又汝南新郪。應劭曰。章帝封殷後、更爲宋。郡國志曰。東郡、衞公國。本觀。光武更名。汝南郡、宋公國。周名郪𠀌。漢改爲新郪。章帝建初四年徙宋公於此。云徙宋公、則光武時宋公不在新郪。未審在何地。而成帝之殷紹嘉、平帝之宋公、地理志不載其封地。據恩澤矦表及水經注、則綏和元年始封於沛也。前漢之周子南君、據恩澤矦表在長社。周承休在邟。後漢光武紀注曰。承休所封故城在今汝州東北。通典曰。汝州梁縣、光武封姬常爲周承休公。故城在今縣東。方輿紀要曰。承休廢縣在今汝州州治子城東。光武封姬常於東郡觀縣曰衞公。以邟縣廢入陽城。然則始在邟縣。後徙於觀爲衞公。則非邟縣地矣。○按東郡縣二十三。畔、觀二縣也。今本漢書譌舛。舉正於此。从邑。亢聲。苦浪切。十部。

潁川縣。二志同。前志曰。南陽郡雉衡山。澧水所出。東至郾入汝。郾今本譌作𨜘。全氏祖望勘以水經正之。今河南許州郾城縣是其地。从邑。匽聲。於建切。十四部。

潁川縣。見前志。故楚郟邑也。左傳昭元年。楚公子圍使公子黑肱城郟。十九年。令尹子瑕城郟。秦二世元年。陳勝將鄧寵將兵居郟。在今河南汝州郟縣。从邑。夾聲。工洽切。八部。按郟鄏之郟、山名。非此郟。

新郪、逗。汝南縣。見前志。後志曰。汝南郡宋公國、周名郪𠀌。漢改爲新郪。章帝建初四年。徙宋公於此。按魏世家。安釐王十一年。秦拔我郪𠀌是其地。今安徽潁州府城東八里有城、故新郪城也。从邑。妻聲。七稽切。十五部。

姬姓之國。在淮北。左傳隱十一年。鄭息有違言。杜曰。鄎國、汝南新息縣。按此經作息、注作鄎國也。釋文云。鄎音息。一本作息。此爲注作音也。自墨書朱字不分、而學者惑矣。左傳用古文假借字。杜解用說文本字。不與經同。此鄭氏注經之例也。左正義引世本曰。息國、姬姓。許云姬姓之國。本世本也。息矦伐鄭。君子謂其不親親。以其同姓也。左傳云息嬀者、謂息所娶之陳嬀也。今河南光州息縣。淮水在縣南五里。故息城在縣北三十里。从邑。息聲。相卽切。一部。今汝南新息是也。新息大徐作新鄎。誤。汝南郡新息、二志同。孟康、司馬彪皆曰。故息國。按漢字作息、與左氏合。地在今息縣。

汝南召陵里。召各本作邵。誤。今正。汝南郡召陵、二志同。闞駰曰。召者、高也。左傳僖四年。楚屈完來盟于師。盟于召陵。又見昭十四年、定四年傳。杜曰。召陵、潁川縣也。晉改屬潁川也。按今河南許州郾城縣縣東四十五里有故召陵城。郋者、召陵里名。召陵又有萬歲里。許君、召陵萬歲里人也。从邑。自聲。讀若奚。自聲在十五部。奚聲在十六部。合韵也。許葢用其方言如是。胡雞切。

汝南鮦陽亭。汝南郡鮦陽、二志同。鮦、孟康音紂。此方言如是。或云當作紂紅反者非也。今河南汝寧府新蔡縣縣北有鮦陽故城。又有鮦陽渠。鮦者、水名。水經注、葛陂東出爲鮦水。俗謂之三丈陂是也。?者、鮦陽亭名。疑卽左傳襄四年、定四年之䋣陽也。从邑。㫄聲。步光切。十部。

蔡邑也。地理志。汝南郡有新蔡上蔡二縣。沛郡有下蔡縣。上蔡縣故蔡國、周武王弟叔度所封。度放。成王封其子胡。十八世徙新蔡。新蔡縣、蔡平矦自蔡徙此。後二世徙下蔡。下蔡縣、故州來國。爲楚所滅。吳取之。至夫差遷昭矦於此。後四世矦齊。竟爲楚所滅。按杜預說同。上蔡、新蔡、下蔡、漢時用以名縣。非周時有此名也。上蔡、新蔡、漢時同在汝南郡。今二縣皆屬汝寧府。相歫不遠。若下蔡則歫上蔡新蔡遠矣。昭十九年左傳云。楚子之在蔡也。郹陽封人之女奔之。生大子建。平王爲蔡公時。蔡方滅。尚未遷新蔡。則郹陽當在上蔡矣。左傳又云。齊矦衞矦次于垂葭。實郹氏。則衞地非蔡地也。从邑。狊聲。古闃切。十六部。春秋傳曰。郹陽人女奔之。按許當云郹陽、蔡邑也。以別於衞之郹氏。

曼姓之國。左傳。楚武王夫人曰鄧曼。則知鄧國曼姓也。前志曰。鄧縣故國。今屬南陽。南陽郡鄧、二志周。今河南南陽府鄧州是其地。从邑。登聲。徒亙切。六部。

鄧國地也。左傳桓九年。楚子使道朔將巴客以聘於鄧。鄧南鄙鄾人攻而奪之幣。杜曰。鄾在今鄧縣南、沔水之北。後志曰。鄧有鄾聚。水經注曰。淯水又南徑鄧塞東。又徑鄾城東。古鄾子國也。葢鄧之南鄙也。从邑。憂聲。於求切。三部。春秋傳曰。鄧南鄙鄾人攻之。

南陽淯陽鄉。淯二志作育。南陽郡育陽、二志同。今河南南陽府東育陽故城是也。?者、漢時鄉名。从邑。号聲。乎刀切。二部。

南陽棘陽鄉。棘各本作棗。誤。今依後漢書宦者傳注及玉篇正。南陽郡棘陽、二志同。今河南南陽府新野縣東北七十里有棘陽城是也。鄛其鄉名也。从邑。巢聲。鉏交切。二部。

今南陽穰縣。南陽穰、二志同。今河南南陽府鄧州東南二里穰縣故城是也。本楚地。後爲韓邑。史記。韓襄王十一年。秦取我穰。又秦武王封魏冄於此爲穰矦。?者古字。穰者漢字。如𨜒薊、鄦許、鄎息、邰斄之例。葢許所見古籍作?。漢時縣名字從禾也。从邑。襄聲。汝羊切。十部。

南陽穰鄉。穰縣鄉名也。从邑。婁聲。力朱切。古音在四部。

南陽陰鄉。南陽郡陰、二志同。師古曰。左傳所云遷陰於下陰者也。?者、其鄉名。从邑。葛聲。古達切。十五部。○按此篆舊在鄳篆後。今依玉篇廁此。

南陽西鄂亭。南陽郡西鄂、二志同。今河南南陽府北五十里故西鄂城是也。?者、漢時亭名。从邑。里聲。良止切。一部。

南陽舞陰亭。南陽郡舞陰、二志同。水經曰。潕水出潕陰縣西北扶予山。東過其縣南。凡水之南爲陰。當因水在縣西北、縣卽在水東南而名舞陰矣。水作潕縣作舞者、漢時縣字作舞也。水經注作潕陰者、依水改字也。䣁者、漢時亭名。庾信賦曰栩陽亭有離別之賦。漢藝文志之別栩陽賦也。栩陽亭豈卽䣁亭與。从邑。羽聲。王榘切。五部。

故楚都。楚芈姓。楚熊繹始居丹陽。顧氏輿地志。?歸縣東有丹陽城。周迴八里。熊繹始封也。按今湖北宜昌府歸州州東七里丹陽城是。至文王熊貲始都郢。在南郡江陵北十里。南郡江陵、二志同。今湖北荆州府治江陵縣。府治卽故江陵城。府東北三里有故郢城。前志曰。江陵縣、故楚郢都。楚文王自丹陽徙此。後九世平王城之。後十世秦拔我郢徙東。按楚有二郢。所都曰郢。別邑曰郊郢。左傳。鬬廉曰。君次於郊郢。以禦四邑。杜曰。郊郢、楚地。此必非郢都也。故前志曰。江陵縣、故楚郢都。又曰。郢縣、楚別邑故郢。劃然二縣。故郢二字正故郊郢之奪誤也。許君於他邑不言歫今縣方向里數。獨此云在南郡江陵北十里。詳之者、以見非漢郢縣之郢也。水經注。江水又東逕江陵縣故城南。謂楚都也。又東逕郢城南。子囊遺言所城可知也。謂楚別邑也。从邑。呈聲。以整切。十一部。按孟子。文王生於岐周。卒於異郢。郢者、程字之假借也。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