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小篆
字頭
释義
國也。齊桓公之所滅。衞風曰。譚公維私。小雅曰。東國困於役而傷於讒。譚大夫作大東以告病。左傳莊十年曰。齊師滅譚。譚無禮也。譚子奔莒。同盟故也。今濟南府府東南七十里有故譚城。在二志濟南郡之東平陵縣。東平陵故城在今濟南府府東七十五里。从邑。𪉲聲。徒含切。古音在七部。按詩、春秋、公、榖皆作譚。許書又無譚字。葢許所據從邑。齊世家譌作郯。可證司馬所據正作𨝸。𨝸譚古今字也。許書有譚長。不以古字廢今字也。
陳畱鄉。陳畱郡、二志同。今河南開封府東至歸德府西皆是其境。陳畱郡屬有陳畱縣。此不云陳畱縣鄉、但云陳畱鄉。則是舉郡名不箸某縣也。曷爲不箸。有未審也。郖下曰弘農縣。鄏下曰河南縣。是舉郡縣同名之例。从邑。亥聲。古哀切。一部。
故國在陳畱。春秋經隱十年。宋人蔡人衞人伐載。三經皆作載。惟榖梁音義曰。載本或作戴。而前志作戴。古載戴同音通用耳。許作?。左氏音義引字林亦作?。吕本許。許所據從邑也。前志云。梁國甾、故戴國。後志云。陳畱郡考城、故葘。注引陳畱志云。古戴國。今河南衞輝府考城縣縣東南五里有考城故城。漢之甾縣。古之?國也。甾與?古音同。?古字。甾漢字。許云在陳畱者、章帝改名考城屬陳畱也。水經注汳水篇曰。陳畱風俗傳曰。秦之榖縣。後遭漢兵起。邑多災年。故改曰葘縣。王莽更名嘉榖。章帝東巡。詔曰。葘縣名不善。其改曰考城。按莽、章帝不達同音譌字之源委。故不能正爲?字。而風俗傳云秦之榖縣、則更無稽之言耳。从邑。𢦏聲。作代切。一部。
地名。从邑。幷聲。薄經切。十一部。前志。齊郡臨胊。應劭云。有伯氏騈邑。後志。齊國臨胊。有古郱邑。按春秋莊元年。齊師遷紀郱、鄑、郚。杜云。郱在東莞臨胊縣東南。齊取其地。然則伯氏騈邑卽此地。騈卽郱字。今山東靑州府臨胊縣東南有郱城是也。未知許意然不。
地名。从邑。翏聲。盧鳥切。三部。左傳文公五年。楚滅蓼。釋文云。字或作鄝。榖梁宣八年經。楚人滅舒鄝。釋文云。本又作蓼。小雅。漸漸之石。詩序注云。舒、舒鳩舒鄝舒庸之屬。釋文云。鄝又作蓼。按坊記陽矦繆矦卽淮南氾論訓之陽矦蓼矦。繆者、字誤耳。前志六安國。後志廬江郡。皆作蓼。許不謂此也。
地名。从邑。㙶聲。徒郞切。十部。玉篇䣘𨟐二同。引續漢書云。廣陵䣘邑也。按續漢書謂司馬彪郡國志也。今志作堂邑。云故屬臨淮。春秋時曰堂。考左傳襄十四年楚子囊師于棠以伐吳。昭二十年棠君五尚。字皆從木。而廣韵引風俗通。堂、楚邑。大夫五尚爲之。其後氏焉。字從土。葢今左傳從木、或誤。堂邑今江蘇江寧府六合縣是也。許但云地名。未知謂此地與否。㙶古文堂字。文字各本奪。今補。見土部。
姬姓之國。廣韵曰。馮、姓也。畢公高之後。食采於馮城。因而命氏。左傳云。畢者文之昭。王肅注尚書云。畢毛、文王庶子。然則𨝭爲姬姓國。其後以國氏。省作馮也。師古云馮歸姓。恐非。字廁於此者、許不審𨝭地所在。从邑。馮聲。房戎切。古音在六部。○按許旣知爲姬姓國。則當知其地所在。葢古本據其次第可推。今本葢寫者奪之。補綴於此。
汝南安陽鄉。汝南郡安陽、二志同。今河南汝寧府眞陽縣縣東故安陽城是也。有鄉名𨛖。从邑。㕟省聲。㕟宋版及小徐皆不從艸。艸部𦳋、耳部𦖥、皆㕟聲。則固有㕟字矣。苦怪切。十五部。漢書䣙成矦周緤。服虔音?𦳋之𦳋。則服作𨛖成矦。
南陽縣。南陽郡酈、二志同。秦二世二年。沛公攻析酈皆下之。則是秦所置縣。今河南南陽府内鄉縣縣東北有故酈縣城。从邑。麗聲。郞擊切。十六部。按蘇林、如淳皆音擲。小顏漢書注。酈、姓。音歷。縣名音同蘇、如。○按酈篆當與?鄛?䣚?䣁六篆爲伍。寫者奪之。而補綴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