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 見 kh 溪 k 群 ng 疑 b 幫 ph 滂 p 並 m 明
Hw 非 hw 敷 Hw 奉 w 微 d 端 th 透 t 定 n 泥
j 知、照 ch 徹、穿 c 澄、床 sh 審 zh 禪 ñ 娘 dz 精 tsh 清 ts 從 s 心 z 邪
h 曉 X 匣 H 匣 ' 影 Y 影 x 喻 y 喻
l 來 Zh 日 i u e o w y ÿ

說文小篆

字頭

释義

鈐𨬍也。从金。隋聲。徒果切。十七部。

㒳刃有木柄。可㠯乂艸。㒳刃如劒然。㒳邊有刃。乂、芟艸也。字或作刈。从金。發聲。讀若撥。普活切。十五部。按?字與此音同義近。

枱屬也。枱大徐作㭒。今正。葢大徐耒下云耒㭒。而木部枱音弋之切。此部之誤亦同。从金。蟲省聲。讀若同。徒冬切。九部。

枱屬也。枱大徐作㭒。非。从金。罷聲。讀若嬀。彼爲切。古音在十七部。廣韵作?。

鍥也。从金。兼聲。力鹽切。七部。俗作鐮。

鎌也。方言曰。刈鉤、江淮陳楚之閒謂之鉊。或謂之鐹。自關而西或謂之鉤。或謂之鎌。或謂之鍥。鍥、郭音結。刀部曰。𠛎、鎌也。卽方言之刈鉤也。从金。契聲。苦結切。十五部。

大鎌也。見方言。从金。召聲。止搖切。二部。方言。錐謂之鍣。其字从苕。取其象苕秀也。亦音苕。廣雅作此鉊。誤矣。鎌或謂之鉊。張徹說。

穫禾短鎌也。周頌。奄觀銍艾。傳曰。銍、穫也。按艾同乂。穫也。銍所以穫也。淺人刪所以二字。禹貢。二百里納銍。某氏曰。銍艾謂禾穗。亦謂所穫之穗爲銍。从金。至聲。陟栗切。十二部。

博壓也。博當作簙。局戲也。壓當作厭。笮也。謂局戲以此鎭壓。如今賭錢者之有樁也。未知許意然否。引申之爲重也。安也。壓也。从金。眞聲。陟刃切。十二部。

鐵銸也。周禮典同注。飛鉆涅闇。疏引鬼谷子飛鉗。从金。占聲。敕淹切。古音在七部。讀如砧。劉氏渠金反。一曰膏車鐵鉆。謂脂其車轂者。以器納𨍋濡膏而染轂中也。其器曰鉆。鐵爲之。

鉆也。此與竹部籋義同音近。从金。耴聲。陟葉切。八部。

㠯鐵有所劫束也。劫者、以力脅止也。束者、縛也。从金。甘聲。巨淹切。七部。

鐵鉗也。鐵御覽作脛。平準書釱左趾。釱、踏腳鉗也。狀如跟衣。箸足下。重六斤以代刖。从金。大聲。特計切。十五部。

槍唐也。槍唐葢漢人語。廣韵引古史考曰。孟莊子作鋸。从金。居聲。居御切。五部。

可㠯綴箸物者。喪大記。君裏棺用朱綠。用襍金?。大夫裏棺用玄綠。用牛骨?。注。?所以琢箸裏。按今謂釘者皆是。非獨棺釘也。从金。朁聲。則參切。七部。

銳也。此門聞也、戸護也之例。从金。隹聲。職追切。十五部。

銳也。从金。毚聲。士銜切。八部。

芒也。芒者、艸耑也。艸耑必鑯。故引申爲芒角字。今俗用鋒鋩字、古衹用夆芒。从金。兌聲。以芮切。十五部。

鐵杇也。杇所以涂也。秦謂之杇。關東謂之槾。从木。是則木爲者曰杇。金爲者曰鏝。許以从木从金别之也。戰國策。豫讓刃其杅。杅而有刃。知古者通偁。从金。曼聲。母官切。十四部。

所㠯穿也。本是器名。因之謂穿亦曰鑽。从金。贊聲。借官切。十四部。

厝銅鐵也。厝作錯。誤厝者、厲石也。故以爲凡砥厲之字。厲銅鐵謂之鑢。故其字从金。周禮注作䥨。从金。慮聲。良據切。五部。

稱也。稱各本作衡。今正。禾部稱、銓也。與此爲轉注。乃全書之通例。稱卽今秤字。衡者、牛觸橫大木其角。權衡字經典用之。許不尒。葢古權衡二字皆叚借字。權爲垂之叚借。古十四部與十七部合音。是以若干爲若柯。桓表爲和表。斟灌爲斟戈。毛詩觀爲多之借。單聲之鼉鄲入戈韵。垂古音陀。叚權爲之。俗乃作錘。若衡則叚借之橫字。權衡者、一直一橫之謂。从金。稱錘以金爲之。故从金。全聲。此緣切。十四部。

權十絫黍之重也。各本作權十分黍之重也。今正。權、五權也。五權、銖兩斤鈞䄷也。厽部曰。絫、十黍之重也。此云銖、權十絫黍之重也。㒳部曰。兩、二十四銖爲一兩。斤本無其字。以斫木之斤爲之。十六兩也。鈞、三十斤也。禾部曰。䄷、百二十斤也。按許說與漢律曆志合。志曰。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銖。㒳之、二十四銖爲兩。十六兩爲斤。三十斤爲鈞。四鈞爲石。此許所本。言十絫黍者、謂百黍也。必言黍者、蒙十黍之重爲絫而言。又使兩、斤、鈞、䄷、黍數可計也。若禾部稱下云。十二粟爲一分。十二分爲一銖。則用淮南天文訓。與律曆志别爲一說、粟者、禾實也。以今禾黍驗之。粟輕於黍遠甚。程氏瑶田說。从金。朱聲。市朱切。四部。

十一銖二十五分銖之十三也。各本十一銖作十銖。二十五分銖奪銖字。今依尙書音義、漢蕭望之傳注、廣韵十七薛正。十一銖、計黍千一百。云二十五分銖之十三者、此用命分之法。百黍以四除之。凡二十五而除盡。命爲二十五分。二十五分之十三。得五十二黍。命爲二十五分銖之十三。合十一銖。共爲黍千一百五十二。从金。寽聲。力輟切。十五部。周禮曰。重三鋝。考工記弓人文。北方㠯二十兩爲三鋝。三各本無。戴仲達作一。今依東原師補正。師說曰。無三字者、誤也。攷尚書僞孔傳及馬融、王肅皆云。鍰重六兩。鄭康成云。鍰重六兩大半兩。鋝卽鍰。賈逵云。俗儒以鋝重六兩。此俗儒相傳譌失。不能覈實。脫去大半兩言之。說文多宗賈侍中。故曰北方二十兩爲三鋝。正謂六兩大半兩爲一鋝也。按三鋝爲黍四萬八千。

鋝也。尚書釋文引六鋝也。六誤衍。鄭注攷工記曰。許叔重說文解字云。鋝、鍰也。今東萊謂大半兩爲鈞。十鈞爲環。環重六兩大半兩。鍰鋝似同矣。周禮職金正義曰。夏侯、歐陽說。墨罰疑赦。其罰百率。古以六兩爲率。古尚書說百鍰。鍰者、率也。一率、十一銖二十五分銖之十三也。百鍰爲三斤。鄭玄以爲古之率多作鍰。玉裁按古文尚書吕㓝作鍰。今文尙書作率。亦作𨕖。或作饌。史記周本紀作率。尙書大傳一𩜹六兩、作𩜹。漢書蕭望之傳金𨕖之法、作𨕖。皆今文尚書也。今文謂率六兩。說古文者謂鍰六兩大半兩。許用古文說者也。百鍰爲三斤。正與十一銖二十五分銖之十三數相合。从金。爰聲。戶關切。十四部。書曰。古本作書曰。趙本作虞書曰。今按當作周書曰。罰百鍰。吕㓝文。東原師曰。鍰、鋝篆體易譌。說者合爲一。恐未然也。鍰當爲十一銖二十五分銖之十三。攷工記作垸、其叚借字。鋝當爲六兩大半兩。史記作率、漢書作𨕖、其假借字。二十五鍰而成十二兩。三鋝而成二十兩。吕㓝之鍰當爲鋝。弓人膠三鋝當爲鍰。一弓之膠、三十四銖二十五分銖之十四。不得多至二十兩也。

六銖也。爲黍六百。鄭注禮記儒行曰。八兩爲鍿。高注詮言訓曰。六兩曰鍿。倍鍿曰錘。風俗通義曰。銖六則錘。錘、暉也。二錘則鍿。鍿、熾也。二鍿則兩也。廣韵曰。八銖爲鍿。其說皆乖異。不與許合。惟高注說山訓曰。六銖曰鍿。八銖曰錘。與許說合。與詮言注乖異。疑說山之注乃許注之僅存者也。从金。甾聲。甾者、或葘字也。側持切。一部。

八銖也。爲黍八百。諸家說異見上。後人謂稱之權爲錘。漢志所謂以輕重爲宜。圜而環之。今之肉倍好者也。古字衹當作𡍮。謂有物𡍮之而使平。从金。𡍮聲。直𡍮切。古音在十七部。

三十斤也。斤者、十六兩也。三十斤、爲銖萬一千五百二十。爲絫二十七萬六千四百八十。漢志曰。鈞者、均也。陽施其氣。陰化其物。皆得其成就平均也。按古多叚鈞爲均。从金。匀聲。居匀切。十二部。

兵車也。从金。巴聲。伯加切。古音在五部。司馬灋曰。晨夜內鈀車。今司馬法無此文。方言。箭廣長而薄鐮謂之錍。或謂之鈀。一曰鐵也。别一義。此依韵會本。

鉦也。周禮𡔷人。以金鐲節𡔷。鄭注。鐲、鉦也。形如小鐘。軍行鳴之以爲𡔷節。大鄭云。讀如濁其源之濁。从金。蜀聲。直角切。三部。軍灋。司馬執鐲。周禮作公司馬執鐲。杜子春云。公司馬謂五人爲伍、伍之司馬也。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