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 見 kh 溪 k 群 ng 疑 b 幫 ph 滂 p 並 m 明
Hw 非 hw 敷 Hw 奉 w 微 d 端 th 透 t 定 n 泥
j 知、照 ch 徹、穿 c 澄、床 sh 審 zh 禪 ñ 娘 dz 精 tsh 清 ts 從 s 心 z 邪
h 曉 X 匣 H 匣 ' 影 Y 影 x 喻 y 喻
l 來 Zh 日 i u e o w y ÿ

說文小篆

字頭

释義

國也。鄭莊公曰。吾先君新邑於此。左傳凡偁人曰大國。凡自偁曰敝邑。古國邑通偁。白虎通曰。夏曰夏邑。商曰商邑。周曰京師。尚書曰西邑夏、曰天邑商、曰作新大邑於東國雒皆是。周禮。四井爲邑。左傳。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無曰邑。此又在一國中分析言之。从囗。音韋。封域也。先王之制。尊卑有大小。从卪。尊卑謂公矦伯子男也。大小謂方五百里、方四百里、方三百里、方二百里、方百里也。土部曰。公矦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從孟子說也。尊卑大小出於王命。故從卪。於汲切。七部。凡邑之屬皆从邑。

國也。周禮注曰。大曰邦、小曰國。析言之也。許云。邦、國也。國、邦也。統言之也。周禮注又云。邦之所居亦曰國。此謂統言則封竟之內曰國曰邑。析言則國野對偁。周禮體國經野是也。古者城?所在曰國、曰邑。而不曰邦。邦之言封也。古邦封通用。書序云。邦康叔。邦諸矦。論語云。在邦域之中。皆封字也。周禮故書。乃分地邦而辨其守地。邦謂土畍。杜子春改邦爲域。非也。从邑。丰聲。博江切。九部。

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分爲百縣。縣有四郡。逸周書作雒篇曰。千里百縣。縣有四郡。高注六月紀云。周制。天子畿內方千里。分爲百縣。縣有四郡。郡有監。故春秋傳曰。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周時縣大郡小。至秦始皇兼天下。初置三十六郡以監縣耳。按作雒篇與周禮不合。鄭注月令但云。四監、主山林川澤之官。百縣、鄉遂之屬。是不從作雒說也。故春秋傳曰。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是也。各本少受縣下大夫五字。今從水經注河水篇所引補正。趙簡子曰。克敵者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見左傳哀公二年。至秦初。天下置三十六郡㠯監縣。戰國策。甘茂曰。宜陽、大縣也。名爲縣、其實郡也。秦武王時巳郡大縣小矣。前此惠文王十年。魏納上郡十五縣。後十三年。攻楚漢中。取地六百里。置漢中郡。吳氏師道云。或者山東諸矦先變古縣大郡小之制。而秦效之。是也。至始皇卄六年。始置三十六郡。三十六郡者、錢氏大昕曰。地理志。河東、太原、上黨、東郡、潁川、南陽、南郡、九江、鉅鹿、齊郡、琅邪、會稽、漢中、蜀郡、巴郡、隴西、北地、上郡、雲中、鴈門、代郡、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南海皆曰秦置。長沙國曰秦郡。河南曰故秦三川郡。沛郡曰故秦泗水郡。五原曰秦九原郡。鬱林曰故秦桂林郡。日南曰故秦象郡。趙國曰故秦邯鄲郡。梁國曰故秦碭郡。魯國曰故秦薛郡。數之適得三十六。下文揔之曰。本秦京師爲內史。分天下作三十六郡。此確然不易者也。史記始皇本紀。二十六年。分天下爲三十六郡。而略取陸梁地爲桂林、象郡南海、乃在三十三年。裴駰以爲不當在三十六之內。因舍三郡。以內史、鄣郡、黔中、足之。內史別於三十六郡不待言。故鄣郡雖見於志注、而不系之秦。黔中郡見昭襄王三十年、而志不之數。不可爲典要也。史記之三十六與漢志同。乃揔攝後事而言之。故漢志、說文、高誘吕覽注、應劭風俗通、皇甫謐帝王世紀、司馬彪郡國志皆言。秦分三十六郡。裴氏不從漢志之目。而唐人作晉書乃造秦四十郡之說。前此無言之者。从邑。君聲。渠運切。十三部。按釋詁曰。郡、乃也。此未得其說。疑𨙻之誤也。

有先君之舊宗廟曰都。左傳曰。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無曰邑。周禮大司徒注曰。都鄙者、王子弟公卿大夫采地。其畍曰都。鄙、所居也。載師注曰。家邑、大夫之采地。小都、卿之采地。大都、公之采地。王子弟所食邑也。大宰八則注曰。都鄙、公卿大夫之采邑。王子弟所食邑。周召毛耼畢原之屬在畿內者。祭祀者其先君社稷五祀。按據杜氏釋例。大曰都。小曰邑。雖小而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尊其所居而大之也。又按左氏言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許改云有先君之舊宗廟。則必如晉之曲沃故絳而後可偁都。恐非左氏意也。左氏與周官合。从邑。者聲。當孤切。五部。周禮。歫國五百里爲都。此周禮說也。周禮載師注引司馬法曰。王國百里爲郊。二百里爲州。三百里爲野。四百里爲縣。五百里爲都。大宰注曰。邦中、在城郭者。四郊、去國百里。邦甸、二百里。家削、三百里。邦縣、四百里。邦都、五百里。

五家爲鄰。見遂人職。按引伸爲凡親密之偁。从邑。㷠聲。力珍切。十二部。

百家爲酇。遂人。五家爲鄰。五鄰爲里。四里爲酇。五酇爲鄙。五鄙爲縣。五縣爲遂。酇、聚也。謂酇與欑儹音義皆同。欑、一曰叢木也。儹、冣也。从邑。贊聲。作管切。又作旦切。南陽有酇縣。漢地理志南陽郡酇矦國。孟康曰。音讚。按南陽縣作酇。沛郡縣作䣜。許二字畫然不相亂也。在沛者後亦作酇。直由莽曰贊治而亂。南陽酇音讚。沛䣜及改作酇字皆音嵯。音亦本不相亂。蕭何始封之酇。茂陵書、文穎、臣瓚、顏師古、杜佑皆云在南陽。江統、戴規、姚察、李吉甫、今錢氏大昕皆云在沛。在沛說是也。始封於䣜。高后乃封之南陽之酇、與筑陽。文帝至莽之酇矦皆在南陽。故地理志於南陽云酇矦國。而沛郡酇下不云矦國。爲在沛者不久也。諸家所傳班固作泗水亭高祖碑云。文昌四友。漢有蕭何。序功第一。受封於䣜。以韵求之。可以不惑。

五酇爲鄙。見遂人。五百家也。又周禮都鄙、王子弟公卿大夫采地。其畍曰都。鄙、所居也。按大司徒以邦國、都鄙對言。鄭注以邦之所居曰國、都之所居曰鄙對言。春秋經傳鄙字多訓爲邊者。葢周禮都鄙歫國五百里。在王畿之邊。故鄙可釋爲邊。又引伸爲輕薄之偁。而鄙夫字古作啚。冣目云俗儒啚夫翫其所習、可證也。今則鄙行而啚廢矣。从邑。啚聲。兵美切。古音在一部。故鄙否通叚用也。

歫國百里爲郊。杜子春注周禮曰。五十里爲近郊。百里爲遠郊。玉藻說郊祭曰。於郊、故謂之郊。从邑。交聲。古肴切。二部。按周禮故書作蒿。假借字。

屬國舍也。文帝紀曰。入代邸。顏注曰。郡國朝宿之舍在京師者率名邸。邸、至也。言所歸至也。按今俗謂旅舍爲邸。經典假借邸爲柢。如典瑞四圭有邸是也。釋器。邸謂之柢。當作秪謂之邸。釋言曰。柢、本也。鄭司農引作邸本也可證。爾雅皆釋經之辭。从邑。氐聲。都禮切。十五部。

𩫏也。𩫏各本作郭。今正。公羊傳入其郛注。郛、恢郭也。城外大郭也。从邑。孚聲。甫無切。古音在三部。

竟上行書舍。孟子。德之流行。速於置郵而傳命。釋言。郵、過也。按經過與過失、古不分平去。故經過曰郵。過失亦曰郵。爲尤訧之假借字。从邑𡍮。會意。羽求切。古音在一部。𡍮、邊也。說從垂之意。在境上、故從垂。

國甸。大夫稍稍所食邑。載師注曰。故書稍或作削。按削當是𨛍之誤。許所據正故書或本也。太宰家削之賦當作家𨛍。釋文曰。家削本又作𨛍是也。按國甸之下疑有奪文。大宰曰。三曰邦甸之賦。四曰家𨛍之賦。載師曰。以公邑之田任甸地。以家邑之田任𨛍地。此云國甸、卽經之邦甸也。邦甸去國二百里。家𨛍三百里。此當云國甸之外曰家𨛍。大夫稍稍所食邑。鄭曰。家邑、大夫之采地也。稍與𨛍曡韵。从邑。肖聲。所敎切。二部。周禮曰。任𨛍地在天子三百里之內。鄭說同。

鄯善、逗。西胡國也。許書三言西胡。皆謂西域也。言西胡以別於匈奴爲北胡也。漢西域傳云。鄯善國本名樓蘭。王治扜泥城。去陽關千六百里。去長安六千一百里。元鳳四年。傅介子誅其王。更名其國爲鄯善。爲刻印章。是則此時初製鄯字也。漢鄯善國城在今哈密衞東南。中國山川、維首在隴蜀。紀地者必始於西。故起西域而雍州。从邑善。善亦聲。時戰切。十四部。

夏后時諸矦夷羿國也。弓部曰。𢏗、帝嚳䠶官。夏少康滅之。羽部曰。𦐧、羽之𦐧風。亦古諸矦也。按𢏗𦐧古通用。云帝嚳射官而夏少康滅之。則夏之夷羿卽帝嚳䠶官之後裔明矣。夷羿見左傳虞箴。左傳。魏絳云。夏訓有之曰。有竆后羿。昔有夏方衰。后羿自鉏遷於窮石。因夏民以代夏政。寒浞殺羿。靡滅浞。立少康。有窮由是遂亡。今左傳作窮。許所據作𥨪。今古字也。左氏之𥨪石。杜不言其地所在。葢非山海經、離騷、淮南子所云弱水所出之窮石也。地理志、說文皆云弱水出張掖山丹。則山海經、離騷、淮南子所云竆石當在山丹。漢山丹今爲甘州府山丹縣。歫夏都安邑甚遠。然許鄯善之下卽出𥨪字。固謂西北邊地。从邑。竆省聲。渠弓切。九部。

周封黃帝之後於𨜒也。樂記曰。武王克殷及商未及下車而封黃帝之後於薊。按𨜒薊古今字也。薊行而𨜒廢矣。漢地理志、郡國志皆作薊。則其字假借久矣。陸德明曰。薊、今涿郡薊縣是也。卽燕國之都也。孔安國司馬遷及鄭皆云。燕召皆與周同姓。案黃帝姓姬。君奭葢其後也。或黃帝之後封薊者滅絕。而更封燕召公乎。疑不能明也。而皇甫謐以召公爲文王之庶子。記傳更無所出。又左傳富辰言文王之昭亦無燕。玉裁按。地理志曰。廣陽國薊、燕召公所封。然則班意謂封黃帝之後卽召公也。而周本紀以封堯後於薊、封召公奭於燕竝言。張守節疑薊爲燕所幷。未知其審。从邑。契聲。讀若薊。古詣切。十五部。上谷有𨜒縣。地理志廣陽國下曰。高帝燕國。昭帝元鳳元年爲廣陽郡。宣帝本始元年更爲國。郡國志廣陽郡注曰。世祖省廣陽郡。幷上谷。永平八年復。按許云上谷有薊縣。依光武省幷而言也。今京師順天府附郭大興縣治卽古燕都。許說漢制作𨜒。則知漢時故作𨜒矣。但不解今之漢志何以作薊也。○又按此五字。當如下文邰下?下之例。作今上谷薊縣是也七字。漢時字巳作薊。如邰巳作斄、?巳作穰。古今字不同。故著之以言其合。假令漢時字本作𨜒。則其立文當云上谷縣也周時黃帝之後所封。如鄒下云魯縣古邾國、帝顓頊之後所封之例矣。然則𨜒者、許所見古字也。薊者、漢時字也。

炎帝之後姜姓所封。周棄外家國。大雅。有邰家室。毛傳曰。邰、姜嫄之國也。堯見天因邰而生后稷。故國后稷於邰。使事天以顯神、順天命。是則邰本后稷外家之國名。炎帝之後姜姓所封也。國后稷於邰時、葢國姜姓於他處矣。至武王克殷。興滅國。繼絕世。乃封神農之後於焦。从邑。台聲。土來切。一部。右扶風斄縣是也。見地理志。周人作邰。漢人作斄。古今語小異。故古今字不同。郡國志無斄縣。郿下曰。有邰亭。葢斄縣倂入郿也。邰亭、杜預謂之釐鄉。徐廣謂之斄鄉。今陜西乾州武功縣縣西南二十二里故斄城是。詩曰。有邰家室。今生民詩有卽字。考高誘注吕覽辨土引。實穎實栗。有邰家室。亦無卽。○宋本說文無卽。與九經字㨾所引合。一本有者非也。

周文王所封。在右扶風美陽中水鄉。經典有岐無𨙸。惟漢地理志曰。大王徙𨙸。文王作酆。匈奴傳曰。秦襄公伐戎至𨙸。師古曰。𨙸古岐字。岐專行而𨙸廢矣。許所見豳岐作𨙸。猶所見薊作𨜒也。地理志曰。右扶風美陽、禹貢岐山在西北。中水鄉、周大王所邑。魯頌箋曰。大王自 豳徙居岐山之陽。按此云文王所封。要其終而言。皇矣詩曰。度其鮮原。居岐之陽。箋云。乃始謀居善原廣平之地。亦在岐山之南也。文王自𨙸遷酆。非文王始國𨙸也。下云酆、周文王所都。則此當云大王矣。戴先生曰。美陽今爲陜西鳳翔府岐山、扶風二縣。漢志。美陽。岐山在西北。今岐山縣東七十里岐山是。从邑。支聲。巨支切。十五部。

周大王國。在右扶風美陽。从邑。分聲。補巾切。十三部。

右扶風縣。前後二志同。大雅。申伯信邁。王餞于郿。毛云。郿地。箋云。時王葢省岐周。故于郿云。正義云。申在鎬京之東南。自鎬適申。塗不經郿。時宣王葢省視岐周。申伯從王至岐。自岐餞之。按今鳳翔府郿縣縣東北十五里渭水之北有故郿城。从邑。睂聲。武悲切。師古音媚。十五部。

右扶風郁夷也。見地理志。班引詩。周道郁夷。師古曰。毛詩周道倭遟。韓詩作郁夷字。言使臣乗馬行於此道。按古假借爲𢒰字。如論語郁郁乎文哉是也。𢒰、有文章也。其始借彧爲𢒰。其後又借郁爲彧。今陜西鳳翔府隴州州西五十里有故郁夷城。後漢建武二年。鄧禹遣兵擊赤眉於郁夷。在此處也。从邑。有聲。於六切。古音在一部。

右扶風縣也。前後二志同。今陜西西安府鄠縣縣北二里有故鄠城。卽古扈國也。从邑。雩聲。胡古切。五部。

夏后同姓所封戰於甘者。尙書序曰。啟與有扈戰於甘之野。作甘誓。馬融曰。有扈、姒姓之國。爲無道。又曰。甘、有扈南郊地名也。左傳曰。夏有觀扈。五觀與扈皆夏同姓也。在鄠。謂夏之有扈在漢之鄠縣也。鄠卽扈。如斄卽邰、薊卽𨜒。皆古今字。姚察史記訓纂云。戸扈鄠三字一也。按扈爲周字。鄠爲秦字。通典云。至秦改爲鄠。有扈谷甘亭。此五字有脫誤。當作有戸谷戸亭甘亭七字。今漢書鄠下云。古國。有扈谷亭。語不完。當依元和郡縣志所引云。古扈國。有戸谷、戸亭。又有甘亭。史記正義所引志云。古扈國。有戸亭。疑正義尚脫戸谷二字。許書當與漢志同。戸扈同字。姚察云。戸扈鄠三字同。是也。从邑。戸聲。胡古切。五部。按左傳扈民無淫者也。同屈蕩戸之之戸。止也。又離騷。扈江蘺於辟芷。王云。楚人名被爲扈。

右扶風鄠鄉。謂右扶風鄠縣有䣙鄉也。下仿此。漢䣙成矦周緤。服虔音菅蒯之蒯。蘇林音簿催反。小顏、小司馬皆云。字從崩從邑。功臣表。剻成在長沙。張守節引輿地志云。䣙成縣、故陳倉縣之故鄉聚名也。周緤所封。與漢表說文皆乖異。而穆天子傳天子西征至于䣙。又未詳其地。从邑。崩聲。沛城父有䣙鄉。沛郡城父見地理志。城父者、左傳襄元年昭九年之夷地。今安徽潁州府毫州州東南七十里有故城父城是也。史記索隱引三蒼云。䣙鄉在城父縣。音裴。讀若陪。許云崩聲、則在第六部也。讀若陪、則音轉在一部也。䣙城、楚漢春秋作憑城。師古云䣙又音普肯反。皆本音也。今音薄回切。依讀若陪之云而入灰韵也。

右扶風鄠鄉。从邑。且聲。子余切。五部。

右扶風鄠盩庢鄉。鉉本如此。謂右扶風之鄠縣、盩庢縣皆有郝鄉也。玉篇作右扶風盩庢鄉。無鄠字。而鍇本作右扶風鄠鄉盩庢縣。脫落不完。汲古毛扆乃取以改舊本。可𥬇也。前志曰。右扶風盩庢。按在今陜西西安府盩庢縣。从邑。赤聲。呼各切。五部。

周文王所都。詩書皆作豐。左傳。酆、文之昭也。字從邑。前後二志亦作酆。大雅曰。旣伐于崇。作邑于豐。杜預曰。酆在鄠縣。後志曰。酆在京兆杜陵西南。在京兆杜陵西南。京兆尹杜陵、二志同。今陜西西安府府東南十五里有故杜陵城。从邑。豐聲。敷戎切。九部。

京兆縣。二志同。今陜西同州府華州州城北有故鄭城。周厲王子友所封。前志曰。周宣王弟鄭桓公邑。从邑。奠聲。直正切。十一部。宗周之滅。鄭徙潧洧之上。今新鄭是也。桓公友之子武公與平王東遷。取虢鄶鄢蔽補丹依疇歷華十邑之地。右雒左濟。前華後河。食溱洧焉。從其故名曰鄭。至漢爲河南郡新鄭。二志同。今河南開封府新鄭縣西有故鄭城。

左馮翊郃陽縣。二志同。應邵曰。在邰水之陽也。按今陜西同州府郃陽縣卽其地。从邑。合聲。矦閤切。七部。詩曰。在郃之陽。大雅文。今詩郃作洽。水經注引亦作郃。按魏世家。文矦時西攻秦。築雒陰合陽。字作合。葢合者水名。毛詩本作在合之陽。故許引以說會意。秦漢間乃製郃字耳。今詩作洽者、後人意加水旁。許引詩作郃者、後人所改。

京兆藍田鄉。二志皆云。京兆尹藍田。今陜西西安府藍田縣縣治西十一里有藍田故城。叩者、鄉名。今人叩擊字从卩。不當作𨙫。从邑。口聲。苦后切。四部。

京兆杜陵鄉。水經注渭水篇。泬水上承皇子陂於樊川。其地卽杜之樊鄉也。漢祖至櫟陽。以將軍樊噲灌廢?最。賜邑於此鄉。按樊鄉見史、漢樊噲傳。索隱引三秦記曰。長安正南。山名秦嶺。谷名子午。一名樊川。一名御宿。樊鄉卽樊川也。宋敏求長安志曰。樊川在萬年縣南三十五里。引十道志云。其地卽杜陵之樊鄉。凡言樊鄉、卽許之?鄉也。在今西安府府南三十里之樊川。周語。樊仲山父諫。韋曰。仲山父、王卿士。食采於樊。毛傳曰。仲山甫、樊矦也。按周襄王賜晉文公陽樊之田。陽樊、一名樊。一名陽。國語。陽人不服。而曰陽有樊仲之官守焉。然則仲山甫之樊非此?也。陽樊、方輿紀要云。或曰在今河南懷慶府濟源縣。从邑。𤕩聲。附袁切。十四部。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