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頭
释義
【五音集韻】與鑿同。
【集韻】弼角切,音雹。杵頸謂之䥤。或省作鉋。
【字彙】俗璿字。
【集韻】【正韻】𠀤良據切,音慮。【玉篇】錯也。【集韻】錯銅鐵也。本作鋁。【周禮·冬官考工記·秦無廬註】廬,或曰摩䥨之器。【疏】柄須摩䥨使滑。
又【集韻】凌如切,音臚。矛戟受柄處。
【廣韻】無非切,音微。懸物鉤。【揚子·方言】鉤,自關而西或謂之䥩。【註】懸物者。
【集韻】呼典切,音顯。削也。
【集韻】鐵古作䥫。註詳十三畫。【抱朴子·金丹卷】以䥫匕攪之十日,還爲丹。
【集韻】同鑮。
【六書略】唐武后攺證字作䥭。
【唐韻】彼爲切【集韻】班糜切,𠀤音陂。【說文】耜屬。【廣雅】耕也。【集韻】或作𨰟。今耕者,先以耜起土,次瀦水用䥯平之,柄似耒平底有齒。或作。
又【廣韻】薄蟹切【集韻】部買切,𠀤音罷。大鐵杖。
又【集韻】補買切,音擺。義同。
又【集韻】步化切,音杷。耕也。
【廣韻】武庚切【集韻】眉耕切,𠀤音盲。銷也。
又【正字通】卽今之飛矛也。東觀記:光武作飛蝱,攻赤眉賊。蝱,當作䥰。
【集韻】洗野切,音寫。範金也。
【唐韻】呼鳥切【集韻】馨鳥切,𠀤音曉。【說文】鐵文也。
又【廣韻】古了切,音皎。
又【集韻】他弔切,音糶。義𠀤同。
【廣韻】與鎘同。鼎屬。【吳越春秋】見兩䥶蒸而不炊。【左思·嬌女詩】心爲茶荈劇,吹噓對鼎䥶。【抱朴子·黃白卷】於䥶中加微火。
考證:〔【吳越春秋】見爾䥶蒸而不炊。〕 謹照原文爾䥶改兩䥶。
【集韻】【類篇】𠀤槎轄切,音㳐。斷草刀也。〇按廣韻、正韻作𨰉。
【廣韻】武移切【集韻】民𤰞切,𠀤音彌。【玉篇】靑州謂鐮爲䥸。或作𨧮。
〔古文〕𨰒【唐韻】在各切【集韻】【韻會】【正韻】疾各切,𠀤音昨。【廣韻】鏨也。【古史考】孟莊子作鑿。【師古曰】鑿所以穿木也。
又【說文】穿木也。【易·繫辭·刳木爲舟疏】刳鑿其中。
又【詩·豳風】二之日鑿冰冲冲。【朱註】鑿冰,取冰於山也。
又黥𠛬。【前漢·𠛬法志】其次用鑽鑿。【註】鑿,黥𠛬也。
又開也。【前漢·張騫傳】然騫鑿空。【註】鑿,開也。空,通也。騫始開通西域道也。
又造也。【公羊傳·成十三年】公鑿行也。【註】鑿,猶更造之意。【釋文】鑿,在洛反。猶造意也。
又【韻會】六情曰六鑿。【莊子·外物篇】心無天游,則六鑿相攘。【註】六情也。
又【正字通】恣意不求合義理,謂之鑿。【孟子】爲其鑿也。【前漢·禮樂志】以意穿鑿。
又書名。緯書有【乾坤鑿度】。
又【廣韻】則落切【集韻】【韻會】【正韻】卽各切,𠀤音作。【集韻】鮮明貌。【詩·唐風】白石鑿鑿。【傳】鑿鑿,鮮明貌。【釋文】鑿,子洛反。
又【九章算術】粟率五十,鑿二十四。言粟五斗,爲米二斗四升。【左傳·桓二年】粢食不鑿。【註】不精鑿。【釋文】鑿,子洛反。【杜甫詩】秋菰成黑米,精鑿傳白粲。
又【廣韻】【集韻】𠀤昨木切,音族。【廣韻】鑿鏤花葉。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在到切,漕去聲。【集韻】穿空也。【增韻】孔寵。【周禮·冬官考工記·輪人】凡輻,量其鑿深以爲輻廣。【釋文】鑿,曹報反。又如字。【前漢·楚元王傳】羊入其鑿。【師古註】鑿,在到反。謂所穿冢藏者。【楚辭·九辯】何時俗之工巧兮,滅規矩而攺鑿。獨耿介而不隨兮,願慕先聖之遺敎。
又【集韻】七到切,音操。宂也。
又【唐韻正】平聲,音漕。【水經注】桓𤣥有問鼎之志,乃漕一洲,以充百數。漕卽鑿字。
又【韻補】叶脞五切,租上聲。【易林】鉛刀攻玉,無不鑽鑿。龍體具舉,魯班爲輔。
【唐韻】力玉切【集韻】【韻會】龍玉切,𠀤音六。【說文】金色也。
又【玉篇】貝文也。
又【說文】借鈔寫字也。【正字通】謄寫曰錄。
又【集韻】一曰采也。【公羊傳·成九年】錄伯姬也。【註】取也。
又【集韻】記也。【公羊傳·隱十年】春秋錄內而略外。【禮·檀弓】愛之,斯錄之矣。
又【增韻】齒也,總也。【前漢·于定國傳】萬方之事,大錄于君。【註】大錄,總錄也。
又錄事,官名。【職官要錄】總錄衆事。又內錄,錄尚書事也。【晉書·桓溫傳】固讓內錄。
又籍也。【周禮·天官·職幣】皆辨其物,而奠其錄。【註】定其錄籍。
又【正字通】書篇名。梁阮孝緒撰七錄十二卷,一經典,二傳說,三子兵書,四文集,五術伎名內篇,六佛法,七仙道名外篇。趙岐有三輔決錄。陶潛有聖賢羣輔錄。宋諸儒有語錄,名臣言行錄。
又第也。【吳語】今大國越錄。【註】第也。
又目錄,書前總目也。【詩·鄘風·干旟疏】鄕射目錄。
又姓。【正字通】顓頊師錄圖。一曰綠圖。
又【韻會】檢束也。【荀子·修身篇】程役而不錄。
又與麓通。【書·舜典納于大麓傳】麓,錄也。納舜使大錄萬幾之政。
又【字彙補】借作綠。劒名。【荀子·性惡篇】文王之錄。【註】與綠同。以色爲名。
又【韻會】【正韻】𠀤盧谷切,音祿。錄錄,不自異也。【史記·平原君傳】公等錄錄。【前漢·蕭何傳】當時錄錄,未有奇節。【註】錄錄,猶鹿鹿。言在凡庶之中也。
又【灌夫傳】此特帝在卽錄錄。【註】錄錄,言循衆也。
又【集韻】【韻會】【正韻】𠀤良據切,音慮。寬省也。【揚子·太𤣥經】蹛于狴獄,三歲見錄。【王涯說】通作慮。【前漢·雋不疑傳】錄囚徒。【師古註】省錄之,知情狀有冤滯與不。今云慮囚。本錄之去聲。力具切。俗訛遂爲慮,失其原矣。
【唐韻】烏定切【集韻】【韻會】縈定切,𠀤音瑩。【說文】器名也。【正字通】磨金器令光澤也。
又【廣韻】飾也。
又【博雅】磨也。
又【廣韻】余傾切【集韻】惟傾切,𠀤音營。采鐵也。
又【集韻】懸扃切,音熒。磨也。一曰器也。
又【字彙補】人名。唐有孫鎣。
又【集韻】畎迥切,音熲。冶器,以金爲之。
又【集韻】於丁切,音嫈。
又【五音集韻】烏莖切,音甖。義𠀤同。
【廣韻】戸監切【集韻】【韻會】乎監切,𠀤音咸。【說文】馬勒口中。从金从行。銜,行馬者也。【徐曰】馬銜所以制之行也。會意。【戰國策】伏軾撙銜,橫歷天下。【前漢·張敞傳】利其銜策。
又【正字通】凡口含物曰銜。【詩·豳風·勿士行枚箋】初無行𨻰銜枚之事。【東京夢華錄】車駕登宣德樓,下赦,旋立雞竿,竿尖大木盤上有金雞,口銜紅幡子,書皇帝萬歲字。【盧照隣詩】龍銜寶蓋迎朝日。
又【正字通】奉君命而行曰銜命。
又官吏階位曰銜。【語林】近代選曹補授,先具舊官於前,次書擬官於後,新舊相銜也。【白居易·贈張籍詩】獨有詠詩張大祝,十年不攺舊官銜。【陸遊詩】頭銜字字敵冰淸。
又感也。【管子·法法篇】法立而民樂之,令出而民銜之。【林景熙詩】心銜造化仁。
又憾也。【前漢·外戚傳】栗姬怒不應,言不遜,景帝心銜之。【唐書·薛藝傳】藝頻爲李景所辱,深銜之。
又人參,一名人銜。【本草】其成有階級,故名。【蘇軾詩】舊聞人銜芝,生此羊腸嶺。
又馬銜,海神也。【木華·海賦】海童邀路,馬銜當蹊。【註】海童,馬銜,皆神名。馬銜,馬首,一角,龍形。
〔古文〕𨤾𨥄【唐韻】居音切【集韻】【韻會】【正韻】居吟切,𠀤音今。【易·繫辭註】天地之數,五五相配以成金木水火土。【疏】地四與天九相得,合爲金。【書·洪範】五行,四曰金,金曰從革。【傳】金可以攺更。【疏】可銷鑄以爲器也。【又】從革作辛。【傳】金之氣味。【疏】金之在火,別有腥氣,非苦非酸,其味近辛,故云金之氣味。
又金有五色。【說文】五色金,黃爲之,長久薶,不生衣。百煉不輕,從革不違,西方之行,生於土。【爾雅·釋器】黃金謂之璗,其美者謂之鏐,白金謂之銀,其美者謂之鐐。【書·禹貢】厥貢惟金三品。【傳】金銀銅也。【前漢·食貨志】金有三等,黃金爲上,白金爲中,赤金爲下。【註】白金,銀也。赤金,丹陽銅也。師古曰:金者五色,黃金、白銀、赤銅、靑鉛、黑鐵。
又【公羊傳·隱五年】百金之魚。【註】百金,猶百萬也。古者以金重一斤,若今萬錢矣。【莊子·逍遙遊】不過數金。【註】百金,金方寸,重一斤爲一金。百金,百斤也。【史記·平準書】黃金一斤。【註】索隱曰:如淳云:時以錢爲貨,黃金一斤直萬錢,非也。又臣瓚云:秦以一鎰爲一金,漢以一斤爲一金,是其義也。董彥遠曰:漢一斤金四兩,直二千五百文。【正字通】或曰古十兩爲一斤。兵法:興師一萬,日費千金。燕昭王以千金養士,皆此數也。非若今人以二十四銖爲一金也。
又樂有八音,一曰金。【左傳·成十二年】金奏作于下。【疏】金奏,擊鐘以爲奏樂之節。金,謂鐘及鎛也。【周禮·春官·鍾師】掌金奏。
又兵也。【禮·中庸】衽金革。【朱註】金戈兵之屬。
又【韻會】軍行鉦鐸曰金。【釋名】金鼓。金,禁也,爲進退之禁也。【前漢·李陵傳】聞金聲而止。【註】金,鉦也。一名鐲。
又黃色也。【前漢·宣帝紀】金芝九莖,產於函德殿銅池中。【註】金芝,色像金也。【李白·宮中行樂詞】柳色黃金嫩。
又堅也。【前漢·司馬相如傳】上金隄。【註】金隄,言水之隄塘,堅如金也。【賈誼·過秦論】金城千里。
又官名。【周禮·秋官】職金掌凡金、玉、錫、石、丹靑之戒令。【魏志·王修傳】行司金中郞將。【唐書·百官志】更金部曰司金。【遼史·國語解】隂山採金置冶採鍊,名山金司。【元史·世祖紀】置淮南淘金司。
又【前漢·百官公卿表】更名執金吾。【註】金吾,鳥名也,主辟不祥。天子出行,職主先導,以禦非常,故執此鳥之象,因以名官。【古今注】金吾,棒也。以銅爲之,黃金塗兩末,謂爲金吾御史大夫。司隷校尉,亦得執焉。
又【論語·摘輔象】風后受金法。【註】金法,言能決理是非也。
又地名。【五音集韻】金州,周爲附庸國,魏於安康縣置東梁州,後周攺爲金州。
又【前漢·地理志】金城郡。【註】昭帝始元六年置。應劭曰:初築城得金,故曰金城。臣瓚曰:稱金,取其堅也。【方輿勝覽】楚威王置金陵邑,因其地有王氣,埋金鎮之,故名。
又山名。【廣輿記】在鎮江府城西北江中,唐裴頭陀於此開山得金,故名。
又【述異記】黃金山,生交讓樹。【又】南金山有師子獸。
又臺名。【白帖】燕昭王置千金于臺上,以延天下之士,故謂黃金臺。
又花名。【五代史·附錄】湯城淀池多異花。一曰旱金,大如掌。
又樹名。【洞冥記】影蛾池北有生金樹。破之皮閒有屑,如金而色靑,亦名靑金樹。
又草名。【周禮·春官·鬱人註】鬱金香草,宜以和鬯。
又【拾遺記】祖梁國獻蔓金苔。【正字通】百兩金,藥名。
又【唐本草】牡丹,亦名百兩金。
又古天子號。【帝王世紀】少昊氏以金德王,故號金天氏。又國號。【金史·太祖紀】國有金水,源產金,故號大金。
又姓。【五音集韻】古天子,金天氏之後。又漢複姓。金留氏,出《姓苑》。
又書名。【前漢·蕭望之傳】金布令甲。【註】金布者,令篇名也。其上有府庫金錢布帛之事,因以名篇令甲者其篇甲乙之次。【唐書·藝文志】海蟾子元英還金篇一卷。【宋史·藝文志】叢金訣一卷。
又神名。【前漢·郊祀志】或言益州有金馬碧雞之神。【註】金形似馬,碧形似雞。
又闕門名。【前漢·公孫弘傳】待詔金馬門。【註】武帝時更名魯班門爲金馬門。
又金精,珠名。見【博雅釋珠】。
又鍾名。【拾遺記】帝顓頊有浮金之鍾。
又星名。【酉陽雜俎】北斗第三星曰視金。【淸異錄】高麗謂星曰屑金。
又金丹。【抱朴子·金丹卷】神人授之金丹仙經。
又石名。【淮南子·地形訓】黃澒五百歲生黃金。【註】澒,水銀也。黃金,石名。
又去聲。【字彙補】音噤。【荀子·解蔽篇】金口閉舌。
又【韻補】叶居良切,音疆。【易林】剛柔相傷,火爛銷金。
考證:〔【前漢·宣帝紀】金芝九莖,產於丞德殿銅池中。〕 謹照原文丞德殿改函德殿。
【篇海類編】釚亦作釓。詳下釚字註。
【廣韻】都了切【集韻】丁了切,𠀤音鳥。【廣韻】釕鈌,帶頭飾。【集韻】鋌釕也。
又【集韻】【韻會】𠀤朗鳥切,音了。義同。
【集韻】與刀同。
【唐韻】止遙切【集韻】【韻會】【正韻】之遙切,𠀤音招。【說文】刓也。
又【揚子·方言】遠也。燕之北郊曰釗。
又【說文註】鄭樵曰:釗,或以爲弩機。
又姓。【正字通】明釗劒佩,三河人。
又【爾雅·釋詁】釗,勉也。【揚子·方言】釗薄勉也。秦晉曰釗,自關而東,周鄭之閒,曰勉釗。
又【廣韻】見也。【汲冢周書】釗我周王。
又【廣韻】古堯切【集韻】堅堯切,𠀤音澆。義同。
又周康王名。【史記·三代世表】康王釗。【註】索隱曰:克堯反。又音昭。
又【集韻】莊交切,音𥊌。周康王名。【書·顧命釋文】徐邈讀。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當經切,音丁。【說文】鍊鉼黃金。
又【正韻】鈴釘,矛名。【郭璞曰】鶴厀矛,江東呼爲鈴釘。一曰鐵釴。
又【正韻】鐵釘。
又【晉書·陶侃傳】竹頭木屑,悉令掌之,及桓溫伐蜀,以所貯竹頭,作釘裝船。
又國名。【山海經】有釘靈之國。【註】吳任臣云:釘靈,今丁靈國。又名丁令。亦作丁零。
又【抱朴子·黃白卷】光明美色,可中釘也。
又【集韻】都挺切,音頂。【前漢·王子侯者年表】有利侯劉釘。【註】音丁。又音鼎。
又【集韻】煉鉼金。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丁定切,音矴。義同。
又【增韻】以釘釘物也。
又【五音集韻】郞丁切,音靈。【字類】撞𠄖。
【集韻】匹角切,音璞。【玉篇】金釙。【集韻】金𨥥也。
【廣韻】巨鳩切【集韻】渠尤切,𠀤音求。【玉篇】弩牙。【集韻】或作䤛𨥐。【篇海類編】亦作釓。
【玉篇】胡刻切,音劾。金也。
又【廣韻】博拔切,音八。義同。
【廣韻】扶雨切【集韻】奉甫切,𠀤音父。【說文】鬴,或作𨥏。俗省作釜。【古史考】黃帝始作釜。【易·說卦傳】坤爲釜。【疏】取其化生成熟也。【詩·召南】維錡及釜。【註】有足曰錡,無足曰釜。【釋文】釜,符甫反。
又量名。【論語】與之釜。【左傳·昭二年】豆區釜鍾,四升爲豆,各自其四,以登于釜,釜十則鍾。【註】釜,六斗四升,鍾,六斛四斗。
又山名。【史記·封禪書】黃帝合符釜山。【括地志】釜山,在嬀州懷戎縣北。
又【水經注】西海鹽池北,西王母有石室石釜。
又【韻補】叶府九切,音缶。【蘇轍·土牛詩】土牛適成象,逡巡見屠剖。田家挽雙角,歸理鏁絲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