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 見 kh 溪 k 群 ng 疑 b 幫 ph 滂 p 並 m 明
Hw 非 hw 敷 Hw 奉 w 微 d 端 th 透 t 定 n 泥
j 知、照 ch 徹、穿 c 澄、床 sh 審 zh 禪 ñ 娘 dz 精 tsh 清 ts 從 s 心 z 邪
h 曉 X 匣 H 匣 ' 影 Y 影 x 喻 y 喻
l 來 Zh 日 i u e o w y ÿ

字頭

释義

【玉篇】古芛字。註詳四畫。 

【集韻】允律切,音聿。【博雅】藜也。 

【類篇】兵笛切,音筆。草名。【佩觿集】俗以草名之茟,爲筆札之筆,非。 

【字彙】引《法華經》註:草木花始也。音委。

【唐韻】同薅。【說文】薅,或从茠。【詩·周頌】以薅荼蓼。【疏】薅,或作茠。【漢制攷】疁田茠草。【唐書·陸龜蒙傳】身操畚𦥛,茠刺無休時。【註】茠刺,除草也。 

【集韻】虛尤切。與庥通。【玉篇】䕃也。【淮南子·精神訓】得茠越下,則脫然喜矣。

山名。【水經注】〈山兆〉浦逕縣下西流至於浦陽茠山。 

【集韻】許𠋫切。與豆蔲之蔲同。

【玉篇】同芓。

【唐韻】【正韻】良薛切【韻會】力薛切,𠀤音列。【說文】芀也。【禮·檀弓】君臨臣喪,以巫祝桃茢執戈,惡之也。【註】茢,萑苕,可掃不祥。【左傳·襄二十九年】乃使巫以桃茢先祓𣩵。

紫茢,染草。【周禮·地官·掌染草註】茅蒐、㯱蘆、豕首、紫茢之屬。 

【爾雅·釋草】茢,勃茢。【註】一名石芸。【本草】一名螫茢。【唐韻古音】讀去聲,音例。【張衡·東京賦】爾乃卒歲大儺,敺除羣癘。方相秉鉞,巫覡操茢。 【說文】作𦱝,義同。又𠞝。

考證:〔【周禮·地官·學染草註】茅蒐索蘆豕首紫茢之屬。〕 謹照原文索改㯱。

【玉篇】五姑切,音吳。草名。 【直音】同䓊。【直音】俗茣字。

【集韻】當何切,音多。南夷名。【後漢·哀牢夷傳】南下江漢,擊附塞夷鹿茤。【華陽國志】世祖遣兵,乗箄船,南攻鹿茤。

同芰。【說文杜林說】芰,古从多。註詳四畫。

【唐韻】古攜切,音圭。【爾雅·釋草】茥,蒛葐。【註】覆盆也,實似莓而小,可食。 

【說文】苦圭切,音暌。義同。 

【集韻】同蓕。

【玉篇】楚革切,音冊。【說文】莿也。【爾雅·釋草】茦,刺。【註】草刺針也,關西謂之刺,燕北、朝鮮之閒曰茦。 

【集韻】七賜切。同莿,草芒。

【集韻】同𦬕。【玉篇】茧,草衰也。

(繭)〔古文〕絸【廣韻】古典切【集韻】【韻會】【正韻】吉典切,𠀤音趼。【說文】蠶衣也。【禮·祭義】世婦卒蠶,奉繭以示于君,遂獻繭于夫人。 

【釋名】煑繭曰幕。貧者著衣,可以幕絡絮也。或謂之牽離,煑熟爛,牽引使離散如綿然也。【禮·玉藻】纊爲繭,縕爲袍。

繭繭,聲氣微也。【禮·玉藻】言容繭繭。【疏】猶綿綿,聲氣微細繭繭然。 

【戰國策】足重繭而不休息。【註】足傷皮皺,如蠶繭也。 【類篇】或作𦇂。俗作蠒,非是。

(繭)

考證:〔【釋名】繭曰幕也。〕 謹照太平御覽引釋名原文改爲煑繭曰幕,或謂牽離。謹照釋名原文謂下增之字。

【唐韻】疾資切【集韻】【韻會】【正韻】才資切,𠀤音薋。【說文】以茅蓋屋。【釋名】茨,次也,次草爲之也。【書·梓材】惟其塗塈茨。【周禮·夏官·圉師】茨牆則剪闔。【莊子·讓王篇】原憲居魯,環堵之室,茨以生草。 

【詩·鄘風】牆有茨。【註】蒺藜也。【爾雅·釋草】茨,蒺藜。【註】布地蔓生,細葉,子有三角,刺人。 

【酉陽雜俎】沙州,飼馬以茨、萁。 

【博雅】積也,聚也。【詩·小雅】曾孫之稼,如茨如梁。

山名。【莊子·徐無鬼】黃帝將見大隗于具茨之山。

姓。【後漢·衞颯傳】南陽茨充代颯爲桂陽太守。

【唐韻】古厚切,音苟。薢茩,藥名。

【唐韻】古黃切,音光。【集韻】草也。 

【爾雅·釋草】薢茩,芵茪。【疏】决明,一名芵茪。

【玉篇】【唐韻】【廣韻】莫郞切【集韻】謨郞切,𠀤音忙。【類篇】滄茫,水貌。【韻會】茫茫,廣大貌。

州名。唐置郞茫州,在廣西化外。 

【唐書·南蠻傳】茫蠻,本關南種。茫,其君號也。 

【正韻】母黨切,音莽。【野客叢書】《漢·揚雄·校獵賦》鴻蒙沆茫。【白居易詩】寒銷春蒼茫。【又】野道何茫蒼。【註】𠀤讀上聲。

通慌。【韓愈詩】茫惚使人愁。【註】古慌通茫,許往切。 亦作芒、汒,義同。

【韻會】仕之切,音馳。【說文】草貌。

地名。【前漢·地理志】東郡茬平。【應劭註】在茬之平地者也。 

【廣韻】側持切,音湽。義同。

姓。見【集韻】。

鋤加切,音槎。斫木。【魯語】山不茬蘖。字从艸。

茬字,《後漢書》《水經注》皆从仕,宋祁曰:當作荏,今茌茬荏𠀤存。茬字从艸作。

〔古文〕𦺏【唐韻】古肴切【正韻】居肴切,𠀤音交。【說文】乾芻也。【書·費誓】峙乃芻茭。【註】積芻茭供軍牛馬。【韻會】草名。苽,刈取以用曰芻,乾之曰茭,故曰峙乃芻茭。【史記·河渠書】盡河壖棄地,民茭牧其中。 

【爾雅·釋草】茭,牛蘄。【疏】茭似芹菜,可食。【本草註】生水澤中。苗似鬼針,花靑白色,子黃黑色,似防風子。 

【前漢·溝洫志】搴長茭兮湛美玉。【註】竹葦絙謂之茭也,所以引置土石也。 

【集韻】下巧切,同䕧,芰根也。【爾雅·釋草】荺、茭。【註】今江東呼藕經緒如指,空中可啖者爲茇茭,卽此類。

口敎切,音敲。【揚子·方言】茭媞,欺謾之詞。 

【集韻】吉歷切。【周禮·冬官·弓人註】茭,讀爲激發之激,謂弓檠也。

考證:〔【後漢·溝洫志】搴長茭兮湛美玉。〕 謹照原書後漢改前漢。

【唐韻】卽消切,音焦。【說文】莍也,似茱萸。註詳椒字。 

【集韻】乃了切。苭茮,草長貌,亦作𦯝。

【唐韻】房六切,音伏。茯苓。【博物志】松柏脂入地千年化爲茯苓,茯苓化爲琥珀。今泰山出茯苓而無琥珀,益州永昌出琥珀而無茯苓。【本草】多年樵斫之松,根之氣味抑鬱未絕,精英未淪,其精氣盛者,發泄於外,結爲茯苓,故不抱根,離其本體,有零之義也。精氣不盛,止爲附結本根,旣不離本,故曰茯神。

【唐韻】羊朱切【韻會】容朱切【正韻】雲俱切,𠀤音兪。【說文】茱萸也。【集韻】椒子聚生成房貌。【禮·內則】三牲用藙。【註】藙,煎茱萸也。【風土記】九月九日,折茱萸房揷頭,可辟惡氣。

地名。【水經注】邵陵水東北出益縣,其閒逕流三峽,名爲茱萸江。 

【唐書·王維傳】輞川別墅有茱萸沜。 

【集韻】雙雛切,音毹。義同。

同𦺮,薜萸,草名。

【唐韻】市朱切【集韻】慵朱切,𠀤音殊。茱萸,藥名。

〔古文〕𦱳茊【唐韻】子之切【集韻】津之切,𠀤音孜。【說文】草木多益也。 

【爾雅·釋詁】此也。【書·大禹謨】念茲在茲。

蓐席也。【爾雅·釋器】蓐謂之茲。【公羊傳·桓十六年】屬負茲舍不卽罪爾。【註】諸侯有疾稱負茲。 

【史記·周本紀】康叔封布茲。【徐廣曰】茲,藉草之名。 

【通志·氏族略】宋茲成,墊江人。

通滋。【前漢·五行志】賦歛茲重。【揚子·太𤣥經】天不之茲。 

【荀子·正論篇】琅玕龍茲。【註】與髭同。 

【篇海】音慈。龜茲,國名。

【唐韻】古雙切,音江。【玉篇】茳蘺,香艸。

【唐韻】戸恢切,音回。【玉篇】茴香,草名。【嵆康·茴香賦】仰眺崇岡,俯察幽坂,乃見茴香生蒙、楚之間。【本草】馬蘄,一名野茴香。蒔蘿,一名小茴香。 

【韻會】藥草,防風葉也。

【唐韻】於眞切,音因。【說文】車重席。【詩·秦風】文茵暢轂。【註】文茵,虎皮也。【前漢·丙吉傳】此不過汙丞相車茵耳。【註】茵,蓐也。 

【班固·西都賦】乗茵步輦。【漢儀註】皇后、婕妤乗輦,餘者以茵,四人對舉四角,輿而行也。 

【本草】茵蔯,蒿。【註】經冬不死,更因舊苗而生,故名因陳。【杜甫詩】茵蔯春藕香。

茵芋,藥名。 茵蓐。或作鞇。【集韻】亦作箇,通作絪、裀。

【集韻】直加切【正韻】鋤加切,𠀤垞平聲。【廣韻】俗𣗪字。春藏葉,可以爲飮。【韻會】茗也。本作荼,或作𣗪,今作茶。【陸羽·茶經】一曰茶,二曰檟,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博物志】飮眞茶令人少眠。 

【本草】山茶。【註】其葉類茗,故得茶名。

茶陵,地名。【前漢·地理志】長沙國茶陵。 【正字通】引《魏了翁集》曰:茶之始,其字爲荼,如《春秋》齊荼、《漢志》荼陵之類。陸、顏諸人,雖已轉入茶音,未嘗輒攺字文。惟陸羽、盧仝以後,則遂易荼爲茶。其字从艸从人从木。○按《漢書·年表》荼陵。師古註:荼音塗。《地理志》茶陵从人从木。師古註:弋奢反,又音丈加反。則漢時已有荼、茶兩字,非至陸羽後始易荼爲茶也。

【唐韻】符廢切【集韻】【韻會】房廢切,𠀤音吠。草葉多也。【左傳·僖二十八年】使茅茷代之。【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記】斫榛莽,焚茅茷。

博蓋切,音貝。義同。

房越切,音伐。義同。

蒲蓋切,音斾。【詩·魯頌】其旂茷茷。【傳】茷茷,言有法度也。

【左傳·定四年】綪茷、㫋旌。【疏】茷,卽斾也。綪茷之下更言㫋者,茷是旗尾,㫋是旗身。 

【類篇】北末切。同茇,草根也。春草根枯,引而發之。

【唐韻】而容切【集韻】而融切【韻會】如容切,𠀤音戎。【說文】草茸茸貌。【張衡·南都賦】阿那蓊茸。【謝靈運詩】新蒲含紫茸。 

【史記·晉世家】狐裘蒙茸。【註】蒙茸,以言亂貌。【左傳】作尨茸。

木名。【管子·地員篇】其杞其茸。

鹿茸,藥名。【本草】四月、五月解角時取,隂乾,使時燥。 

【飛燕外傳】賜紫茸雲氣帳。【杜牧詩】醉脫紫茸裘。

五茸,地名。【陸龜蒙詩】五茸春草雉媒驕。【自註】五茸,吳王獵所。 

【集韻】乳勇切,音宂。草生貌。【前漢·司馬相如傳】叢以蘢茸。【師古註】聚貌。 

【前漢·司馬遷傳】僕又茸以蠶室,重爲天下觀笑。【師古註】茸,推也。

闒茸,不肖也。【鹽鐵論】賢知之士,闒茸之所惡也。

考證:〔【𥡆天子傳】賜紫茸雲氣帳。〕 謹按𥡆天子傳無此文,謹照原書改飛燕外傳。

【唐韻】人諸切,音如。【集韻】【韻會】𠀤忍與切,音汝。【正韻】而遇切,音孺。【易·泰卦】拔茅連茹。【王註】根相牽引貌。【程傳】根之相連者。

受也。【詩·大雅】柔亦不茹。

食也。【禮·禮運】茹毛飮血。【孟子】飯糗茹草。【莊子·人閒世】不飮酒不茹葷者數月矣。

食菜曰茹。【前漢·董仲舒傳】公儀子相魯,食于舍而茹葵。【主莽傳】不茹園葵。

啜也。【爾雅·釋詁】啜,茹也。

貪也,恣也。【揚子·方言】吳、越之閒凡貪飮食者謂之茹。【郭註】今俗呼能粗食者爲茹。 

【說文】茹,飯牛也。【廣韻】飯馬也。

度也。【詩·邶風】不可以茹。【小雅】玁狁匪茹。【周頌】來咨來茹。

柔也。【屈原·離騷】攬茹蕙以掩涕兮。【註】茹,柔堧也。

臭敗也。【呂氏春秋】以茹魚驅蠅,蠅愈至而不能禁。 

【左思·魏都賦】神蘂形茹。【註】物自死曰茹。

菜茹。【前漢·食貨志】菜茹有畦。【晉書·地理志】環廬種桑、柘、菜茹。

草名。【詩·鄭風】茹藘在阪。【傳】茅蒐也。【爾雅·釋草】茹,藘。【註】今蒨草也。

水名。【水經注】澧水,又東茹水注之。

地名。【前漢·地理志】上谷郡茹縣。

陂名。【魏志·劉馥傳】馥爲揚州刺史,治芍陂及茹陂,以漑稻田。

姓。【晉書·五行志】茹千秋爲驃騎咨議。【通志·氏族略·茹氏註】蠕蠕入中國爲茹氏。

茹字有平、上、去三聲,皆于字義無係,如《易》之連茹,王肅音如。《易韻》讀孺,《詩》之匪茹、來茹,箋音汝,徐音如。《前漢·董仲舒傳》茹字音汝,《王莽傳》茹字又音如。唯茹藘茹字,《詩》箋及《爾雅》疏皆音如。茹毛、茹草、茹葷,茹字皆音人庶切,餘音或平或仄,不可泥也。《正字通》以連茹、不茹、茹毛義列于如音,以來茹、形茹等茹列于孺音,非是。

考證:〔【揚子·方言】【郭註】凡俗呼能粗食者爲茹。〕 謹照原文凡改今。

【唐韻】昌終切【集韻】【韻會】昌嵩切,𠀤音充。【玉篇】茺蔚,卽今益母草也。【本草】此草及子皆充盛密蔚,故名。

【集韻】文紡切,音惘。【說文】衆草也,从四屮,凡茻之屬皆从茻,讀與冈同。自爲部。【正字通】入艸部。【六書正譌】衆草也,象形。別作𦷶,訓逐兔艸中也,非艸、茻之義。 

【廣韻】模朗切,音莽。義同。 

【通志·六書略】茻,蕨類,繁薈而叢生。

滿補切,音姆。莫後切,音晦。義𠀤同。【玉篇】作𦬠。𦬧,古文友字。

【篇海】徒紅切,音同。【正字通】引《函史·物性志》云:茼蒿,香,可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