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頭
释義
【唐韻】力玉切【正韻】盧谷切,𠀤音錄。【爾雅·釋草】菉,王芻。【註】菉,蓐也。今呼鴟脚莎。【疏】卽鹿蓐也。【屈原·離騷】薋菉葹以盈室兮。【謝朓詩】霜剪江南菉。
又通錄。【汲冢周書】堂下之東面,郭叔掌爲天子菉幣焉。【註】菉,錄諸侯之幣也。 通作綠。【詩·小雅】終朝采綠。【疏】綠同菉。
【唐韻】【韻會】𠀤居六切,音掬。古作蘜、鞠。【爾雅】蘜,治蘠也。【郭註】今之秋華菊。【禮·月令】鞠有黃華。【屈原·離騷】夕餐秋菊之落英。
又水名。【水經注】湍水又南,菊水注之,水出西北石礀山芳菊谿。
又【韻補】訣力切。【賈島詩】九日不出門,十日見黃菊。灼灼耀繁英,美人無消息。【集韻】亦作蓻。
考證:〔【唐韻】【韻會】𠀤居六切,音掬。古作蘜。【說文】蘜,治牆也。【郭註】今之秋華菊。【禮·月令】蘜有黃華。〕 謹按郭註係爾雅之註,今改說文爲爾雅。𠀤照原文牆字改蘠字。月令蘜字改鞠字。古作蘜之下增鞠字。
【唐韻】無沸切。音味。【說文】荎藸也。【爾雅·釋草】菋,荎藸。【註】五味也。
又【集韻】暮拜切,音韎。義同。 亦作苿。
考證:〔【說文】荎蕏也。【爾雅·釋草】菋,荎蕏。〕 謹照原文兩蕏字𠀤改藸。
【唐韻】渠隕切,音窘。【說文】地蕈也。【爾雅·釋草】中馗,菌。【疏】此菌大小異名也,大者名中馗,小者名菌。【博物志】菌,食之有味,而常毒殺人。
又朝菌,槿也。【莊子·逍遙遊】朝菌不知晦朔。
又山名。【山海經】南海之內有菌山。
又菌蠢,芝貌。【張衡·南都賦】芝房菌蠢生其隈。
又【集韻】區倫切,音皸。菌桂出交趾,員如竹。【屈原·離騷】雜申椒與菌桂兮。
又【博雅】菌,薰也。其葉謂之蕙。【素問】肝氣虛,則夢見菌香生草。
又【馬融·長笛賦】瞋菌碨柍。【註】皆衆聲鬱積競出之貌。
又【篇海】音郡。【淮南子·地形訓】海人生若菌,若菌生聖人。
【唐韻】奴結切,音涅。草也。
又【集韻】忍甚切,音稔。木名。
【唐韻】古渾切,音昆。香草也。【楚辭·招魂】菎蔽象棋。【註】菎玉或言菎蕗,今之箭囊也。【東方朔·七諫】菎蕗雜乎叢蒸。
又【集韻】古本切,音袞。草名。【博雅】菎,𦼏也。 【說文】作𧃣。【類篇】一作𦸫。
【唐韻】胡歌切,音何。【玉篇】菏,菔草。
又【集韻】居何切,音歌。【韻會】賈我切,音舸。𠀤澤名。詳水部渮字註。
又同荷。詳荷字註。
【正字通】丵字之譌。丵字原作业下羊。
〔古文〕𠙹𠙾𠚀【唐韻】側持切,音緇。【說文】不耕田也。【徐曰】从艸从𡿧从田。𡿧,川壅也,田不耕則艸壅塞之。【爾雅·釋地】田一歲曰葘。【註】今江東呼初耕地反草爲葘。【詩·小雅】于此葘畝。【疏】葘者,災也,始災殺其草木也。【易·无妄】不葘畬。【疏】不敢首發新田,惟治其葘熟之地。
又水名。【山海經】常蒸之山,葘水出焉。
又地名。【史記·孝景帝紀註】葘川縣,故劇城。
又姓。【通志·氏族略】孔融集有葘莊,靑州人。
又【正韻】將來切,同災。【詩·大雅】無葘無害。
又【韻會】側吏切,音厠。木立死曰葘。【詩·大雅】其葘其翳。
又【周禮·冬官·輪人註】察其菑蚤不齵則輪,雖敝不匡。鄭註菑輻入轂中者謂建輻也。泰山平原所樹立物爲葘。聲如胾。博立梟棊亦爲菑。【前漢·武帝紀瓠子歌】隤林竹兮揵石葘。【師古註】石葘,謂𦥛石立之也。
又資四切,音恣。剖也,裂也。【周禮·冬官考工記】居幹之道,葘栗不迤。
又與椔通。【荀子·非相篇】身如斷葘。菑、緇、椔諸字从𡿧作。
考證:〔【周禮·冬官·輪人註】葘謂輻入轂中者。【鄭註】謂建輻也。
又泰山平原所樹立物爲葘。【周禮·冬官考工記註】博立梟棊於中央亦爲葘。〕 謹照原文自註菑至於中央四十字,改察其菑蚤不齵則輪,雖敝不匡。鄭註菑輻入轂中者謂建輻也。泰山平原所樹立物爲葘。聲如胾。博立梟棊亦爲菑。
【唐韻】古老切,音藁。【類篇】稈也。【齊語】及寒,擊菒除田,以待時耕。【註】菒,枯草也。
【唐韻】古火切,音裹。木實。本作果,《漢書》作菓。【史記·叔孫通傳】古者有春嘗菓,方今櫻桃熟可獻。
【唐韻】蒲北切,音匐。蘆菔也。魯人名菈𦾽,秦人名蘿蔔。【後漢·劉盆子傳】時掖庭中,宮女猶有數百千人,自更始敗後幽閉殿內,掘庭中蘆菔根,捕池魚而食之。
又與萉通。【爾雅·釋草】葖,蘆萉。【本草綱目】蔖萉。【註】萉與菔同。
又【廣韻】房六切,音服。【韻會】蘆菔一名來服,言來麰之所服也。字亦與服通。【詩·小雅】象弭魚服。【箋】服當作菔。【周禮·素服註】服當作菔,刀劒衣也。
考證:〔【爾雅·釋草】突蘆萉。【本草·綱目】突萉。〕 謹照原文上突字改葖。下突字改蔖。
【唐韻】盧昆切,音論。【玉篇】木名。【管子·地員篇】其木宜蚖菕與杜松。
又【集韻】菕虂,香草。
【唐韻】尺良切,音昌。【本草】菖蒲,蒲類之昌盛者。【呂氏春秋】冬至後五旬七日菖始生。菖者,百草之先,于是生者也。【南方草木狀】番禺㵎中生菖蒲,一寸九節。【劉勰·新論】菖蒲,去蚤、蝨而來蚰蜒。
又【集韻】通昌。【左傳·僖三十年】享有昌歜。
考證:〔【呂氏春秋】冬至後五旬,七日菖始生,菖者,百草之先,于是始耕。〕 謹照原文于是始耕改生者也。
【唐韻】直由切【集韻】陳留切,𠀤音儔。【玉篇】荼菜。【博雅】菗蒢,地楡也。 【類篇】或作𦼾。
【唐韻】息弓切【集韻】思融切,𠀤音嵩。【玉篇】菜名。【南史·周顒傳】秋末晚菘。【埤雅】菘性隆冬不彫,四時長見,有松之操,故其字會意。【集韻】或作𦬘、蘴。
【唐韻】時髓切,音捶。木名,荆也。【周禮·春官·菙氏註】燋焌用荆菙之類。【疏】掌共燋契也。【韻會】有捶氏共菙以灼龜。
【集韻】仕諫切,音輚。【類篇】草名。【五音篇海】士諫切,音棧。草名。
【集韻】俗虋字。菛苳,藥名,今省作門。
【唐韻】【集韻】𠀤倉代切,音縩。【說文】草之可食者。【增韻】蔬也。【禮·月令】仲秋,趣民務畜菜。【儀禮·士昏禮】婦入三月乃奠菜。【靈樞經】五菜:葵甘、韭酸、藿鹹、薤苦、蔥辛。
又【禮·王制】民無菜色。【註】食菜之饑色。
又七計切。【東方朔·七諫】西施媞媞而不得見兮,嫫母勃屑而日侍。桂蠹不知所淹留兮,蓼蟲不知徒乎葵菜。
又【韻會】與采通。【漢孔耽𥓓】躬菜蔆蕅。
【集韻】蒲八切,音拔。【玉篇】菝葀,瑞草。
又【博雅】菝挈,狗脊也。【本草】菝葜,猶𥎱䂒也。𥎱䂒,短也。莖蔓堅强短小,故名。【廣韻】根可作飮。
又【唐韻古音】蒲內切,同萆。菝葜,《禮記·月令》作萆挈。
【集韻】良脂切,音黎。地名。【穆天子傳】讀書于菞丘。
又通黎。【前漢·匈奴傳】菞庶無干戈之役。 或作𦴙。
【唐韻】湯故切,音兔。【玉篇】菟絲,草名。【山海經註】菟丘,菟絲也。
又【爾雅·釋草】蔩,菟瓜。【註】菟瓜似土瓜。
又【本草】菟葵,苗如石龍芮而葉光澤,花白似梅。
又【急就篇註】伏苓一名伏菟。
又與兔通。【楚辭·天問】厥利惟何,而顧菟在腹。【前漢·賈山傳】上覆飛鳥,下不見伏菟。
又【集韻】同都切,音徒。楚人謂虎爲於菟。
又【韻會】飛菟,神馬名。
又【左傳·隱十一年】使營菟裘,吾將老焉。【註】菟裘,在泰山梁父縣南,魯邑也。【前漢·地理志】𤣥菟郡。
又【潛夫論】菟裘,嬴姓也。
【集韻】逋禾切,音皤。【玉篇】菠薐,菜名。【本草註】《劉禹錫·嘉話錄》云:菠薐,種自西國,有僧將其子來,云是頗陵國之種,語訛爲菠薐耳。李時珍曰:按《唐會要》云:太宗時尼波維國獻菠薐菜,類紅藍,卽此也。
【唐韻】胡感切,音頷。【說文】菡萏。【徐曰】菡,猶含也,未吐之意。【詩·陳風】彼澤之陂,有蒲菡萏。【爾雅·釋草】荷,芙蕖,其華菡萏。
按《說文》作䓿,《六書正譌》云:俗作菡,非。然考經文皆作菡,《六書正譌》之說太泥。
【唐韻】薄報切,音暴。【直音】覆也。【集韻】鳥伏卵也。【韓愈詩】鶴翎不天生,變化在啄菢。 【韻會】或作苞。
【唐韻】【集韻】𠀤去刃切,音臤。【爾雅·釋草】蒿菣。【註】今人呼靑蒿香中炙啖者爲菣。又荆楚閒謂蒿爲菣。【又】蔚,牡菣。【疏】蔚卽蒿之雄無子者。
又苦甸切,牽去聲。義同。
考證:〔【爾雅·釋草】蔚,牡菣。【註】蔚卽蒿之雄無子者。〕 謹照原文註改疏。
〔古文〕𦶘【唐韻】居轉切【集韻】古轉切,𠀤音卷。【爾雅·釋草】菤耳,苓耳。詳苓字註。本作卷。【詩·周南】采采卷耳。
【唐韻】先擊切,音析。【爾雅·釋草】菥蓂,大薺。【博雅】菥蓂,馬辛也。【張衡·南都賦】菥蓂芋瓜。
又【集韻】相支切,音斯。【玉篇】葴菥草,似燕麥。【司馬相如·子虛賦】其高燥則生葴菥苞茘。
【集韻】渠巾切,音勤。【說文】菜,類蒿。《周禮》有菦菹。
又【玉篇】【唐韻】居隱切,音謹。【集韻】戸代切,音瀣。義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