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頭
释義
【唐韻】側鄰切,音眞。【直音】茆也。
又【集韻】鳧葵也。一曰蓂莢實。
【唐韻】來宕切,音浪。蒗蕩,渠名,在譙郡。
【唐韻】汝余切【集韻】女居切,𠀤音挐。【玉篇】草也。【爾雅·釋草】蘮蒘,竊衣。【註】似芹,可食,子大如麥,著人衣。
又【廣韻】女加切,音拏。義同。
【唐韻】莫紅切【集韻】謨蓬切,𠀤音濛。【爾雅·釋草】蒙,王女也。【註】女蘿別名。
又【詩傳】唐蒙,菜名。
又大蒙,藥名。【管子·地員篇】羣藥安生,小辛大蒙。
又【易疏】蒙者,微昧闇弱之名。【書·洪範傳】蒙,隂闇也。
又【左傳·昭元年】又使圍蒙其先君。【註】欺也。
又【左傳·昭十三年】晉人執季孫意如,以幕蒙之。【註】裹也。
又【前漢·宣帝紀】雖有患禍,猶蒙死而存之。【註】冒也。
又【書·伊訓】具訓于蒙士。【疏】謂蒙稚,𤰞小之稱。
又【詩·秦風】蒙伐有苑。【傳】蒙,討羽也。【箋】畫雜羽之文于伐。
又縣名。【史記·老莊列傳】莊子者,蒙人也。【註】地理志,蒙縣屬梁國。
又山名。【書·禹貢】蒙羽其藝。【疏】蒙山在泰山蒙隂縣西南。【又】蔡蒙旅平。【註】蒙山在蜀郡靑衣縣。
又水名。【楚辭·天問】出自湯谷,次于蒙汜。【註】暮入西極蒙水之涯也。
又門名。【左傳·襄二十七年】宋公及諸侯之大夫盟于蒙門之外。【註】宋城門。
又姓。【風俗通】東蒙主以蒙山爲氏,秦有將軍蒙驁。
又【韻會】母總切,音懵。【柳宗元文】鴟夷蒙鴻。【註】二字俱上聲。
又【韻補】叶莫江切,音尨。《詩》狐裘蒙茸。徐邈讀爲厖。【陳琳·大荒賦】帝告我以至順兮,重訊我以童蒙。義混合于宣尼兮,理齊歸于文王。
又莫鳳切,音孟。與雺同。《漢書》引《易》傳:有蛻蒙霿,上下合也。
【唐韻】郞擊切,音靂。【爾雅·釋草】蒚,山蒜。
又【廣韻】下革切,音覈。【爾雅·釋草】莞,苻蘺。其上,蒚。【玉篇】蒲蒚,謂今蒲頭有臺,臺上有重臺,中出黃卽蒲黃。又曰山蒿也。
【唐韻】傾雪切,音缺。【玉篇】蒛盆也。詳葐字註。
【唐韻】蘇貫切,音算。【韻會】葷菜也。【古今注】蒜,卵蒜也。俗謂之小蒜。【爾雅翼】大蒜爲葫,小蒜爲蒜。【高士傳】太原閔仲叔者,世稱節士,周黨見其含菽飮水,遺以生蒜。
又古以銀蒜押簾。【庾信詩】幔繩金麥穗,簾鉤銀蒜條。【文選·顏延年·侍遊蒜山詩註】蒜山在潤州西二里。 【干祿字書】蒜俗亦作䔉。
【唐韻】愚袁切,音原。【玉篇】莖葉布也。
又【集韻】取絹切,音㸑。草木貌,一曰草名。
【集韻】同莅。
【唐韻】俱雨切【韻會】果羽切,𠀤音矩。【說文】果也。【本草】蒟醬。【南方草木狀】蒟醬,蓽茇也。生於番禺,小而靑,謂之蒟。【左思·蜀都賦註】蒟醬,緣樹而生,其子如桑椹,熟時正靑,長二三寸,以蜜藏而食之。【通志】蒟醬曰浮留。
又【本草】蒟蒻一名鬼芋。【酉陽雜俎】蒟蒻,根大如椀,至秋葉滴露,隨滴生苗。
又【集韻】權俱切,音劬。
又【韻會】俱遇切,音屨。義𠀤同。
【唐韻】相卽切,音息。【爾雅·釋草】菲,蒠菜。詳菲字註。
【集韻】蒲光切,音旁。【爾雅·釋草】蒡隱荵。見荵字註。
又【博雅】繁母,蒡葧也。
又【唐韻】薄庚切,音彭。義同。
又【廣韻】北朗切,音榜。牛蒡子,藥名。【本草】一名惡,實似蒲萄,核外殼如栗莍。一名䑕黏,一名大力子,一名蝙蝠刺,氣味苦寒無毒。【類篇】作牛𦾭。【唐韻】作𦱘。
考證:〔【爾雅·釋草】隱荵蒡。〕 謹照原文改蒡隱荵。
【唐韻】直魚切【集韻】陳如切,𠀤音除。【爾雅·釋草】蘵,黃蒢。【類篇】葉似酸漿,華小而白,中心黃。江東以爲葅食。
又【博雅】菗蒢,地楡也。
又蘧蒢。詳蘧字註。【唐韻】直魚切【集韻】陳如切,𠀤音除。【爾雅·釋草】蘵,黃蒢。【類篇】葉似酸漿,華小而白,中心黃。江東以爲葅食。
又【博雅】菗蒢,地楡也。
又蘧蒢。詳蘧字註。
【集韻】祥余切,音徐。【篇海】草名。【直音】同藷。
【玉篇】達胡切,音塗。【爾雅·釋草】蒤,虎杖。【註】似紅草而粗大,有細刺,可以染赤。【本草】一名苦杖。又名斑杖、酸杖、大蟲杖。
又【爾雅·釋草】蒤,委葉。【疏】穢草也。
【集韻】力求切,音劉。【玉篇】香草。
又【廣韻】蒥荑,藥名。
【集韻】屋虢切,音擭。草名。
又【韻會】乙却切,音約。【前漢·律歷志】尺者,蒦也。【說文】蒦,度也。
【韻會】多忝切,音點。【類篇】人名。【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曾蒧,公西蒧,奚容蒧。【註】蒧音點。
又【直音】草名。
【唐韻】倉甸切,音倩。草盛貌。【左思·吳都賦】夏曄冬蒨。【湛方生·稻苗讚】蒨蒨嘉穀。
又鮮明貌。【束皙·補白華詩】蒨蒨士子。
又【儀禮·士冠禮註】齊人名蒨爲韎韐。
又木名。【山海經】敖岸北望河林,其狀如蒨如舉。【郭註】說者曰:蒨、舉,皆木名也。 【集韻】又與𦵻、茜通。
【唐韻】則吾切【正韻】宗蘇切,𠀤音租。【周禮·地官·鄕師】大祭祀,羞牛牲,共茅蒩。【註】鄭大夫謂祭前籍也。詳苴字註。
又草名。【後漢·馬融傳】茈箕芸蒩。【註】《廣雅》云:蕺,蒩也,其根似茅根,可食。
又【左思·蜀都賦】樊以蒩圃。【註】蒩亦名土茄,葉覆地而生,亦可食,人饑則以繼糧。
又【集韻】子余切,音沮。【廣韻】則古切,音祖。義𠀤同。
又【字彙補】子侯切,音緅。【周禮·春官·司巫】蒩館,劉昌宗讀鄒。
又【集韻】音義與藉同。
【唐韻】匹各切,音粕。蒪苴,大蘘荷名。【楚辭·大招】膾苴蒪只。【註】雜用膾炙,切蘘荷以爲香。
又【集韻】匹沃切,音砲。義同。
【唐韻】酢何切,音瘥。【爾雅·釋草】蒫,薺實。【急就篇註】薺,甘菜也,其實名蒫。
又【集韻】咨斜切,音嗟。義同。
【唐韻】於袁切,音冤。【說文】棘蒬也。【爾雅·釋草】葽繞,棘蒬。【註】今遠志也。
又【集韻】與薳同。
【六書正譌】芻俗作蒭。
【唐韻】余六切,音育。【爾雅·釋草】蒮,山韭。【疏】韭生山中者名蒮。
又通薁。【王應麟·詩攷】六月食鬱及蒮。出《韓詩》及《爾雅疏》。
又【唐韻古音】引《詩》食鬱及蒮,叶去聲,音奧,統下菽、棗、稻爲一韻。
【唐韻】苦怪切,音喟。【左傳·成九年】雖有絲麻,無棄菅蒯。正義:蒯與菅連,亦菅之類。【儀禮·喪服傳疏】屨者藨蒯之菲也。《禮·玉藻》【註】蒯席澀,便于洗足也。【張衡·西京賦】草則葴莎菅蒯。【註】蒯草中爲索。
又地名。【左傳·昭二十三年】攻蒯,蒯潰。【註】河南縣蒯鄕是也。
又姓。【前漢·蒯通傳】蒯通,范陽人。
又蒯緱。【史記·孟嘗君傳註】蒯緱,把劒之物,謂以劒繩纏之。
又【韻補】苦對切,音塊。引《左傳》叶雖有姬姜,無棄蕉萃韻。
又【索隱·蒯成侯緤註】引《三蒼》,音裴。
考證:〔【左傳·成八年】雖有絲麻,無棄菅蒯。【註】毛詩疏曰,菅與蒯連,亦菅之類。〕 謹照原文八年改九年。註毛詩疏曰改正義。菅與蒯改蒯與菅。〔【註】蒯席〕 謹按此玉藻註非喪服註,註上增禮玉藻三字。
【集韻】蒲官切,音盤。【類篇】草名。
【唐韻】薄胡切【韻會】蓬晡切,𠀤音匍。【類篇】樗蒱,戲也。【晉書·陶侃傳】樗蒱者,牧豬奴戲耳。
又【韻會】通蒲。【荀子·不苟篇】柔從若蒱葦。
【唐韻】薄胡切。水草,可以爲席。【禮·玉藻】連用湯履蒲席。【釋名】蒲,草也。【周禮·天官·醢人】深蒲。【詩·大雅】維筍及蒲。【後漢·劉寬傳】吏人有過,但用蒲鞭罰之。
又【詩·王風】揚之水,不流束蒲。【陸璣疏】蒲柳有兩種,皮正靑者曰小楊,其一種皮紅者曰大楊。
又【周禮·春官】男執蒲璧。【註】或以蒲爲瑑飾。
又【禮·明堂位】周以蒲勺。【註】蒲謂合蒲,當刻勺爲蒲頭,其口微開如蒲草。
又【釋名】草圓屋曰蒲。蒲,敷也。
又人名。【華陽國志】望帝更名蒲𤰞。【高士傳】蒲衣,舜時賢人。【淮南子·人閒訓】蒲且子之巧,亦弗能加也。
又地名。【春秋·桓三年】齊侯、衞侯胥命于蒲。
又水名。【水經注】河水又南,合蒲水。
又山名。【史記·封禪書】有蒲山。
又臺名。【述異記】東海上有蒲臺,秦王至此縈蒲繫馬。
又姓。【十六國春秋】符洪家生蒲五丈長,時人異之,謂之蒲家。
又【韻會】通蒱。【馬融·樗蒲賦】道德旣備,好此樗蒲。
又通匍。【左傳·昭十三年】懷錦、奉壺、飮冰,以蒲伏焉。
又【類篇】傍各切。與薄通,蒲姑,地名。【竹書紀年】太戊城蒲姑。
又去聲,蒲萄,果名。【芥隱筆記】樂天詩:羌管吹楊柳,燕姬酌蒲萄。
又叶頗五切,音浦。【韻補】《周禮·職方氏》其澤藪曰弦蒲,鄭氏讀上聲,《詩》不流束蒲,叶下戍許。
考證:〔【淮南子·人閒訓】蒲且子之功,亦勿能加也。〕 謹照原文功改巧。勿改弗。
【唐韻】奴荅切,音納。香草。【左思·吳都賦】草則藿蒳、豆蔲。【註】蒳,草樹也,葉如栟櫚而小,採其葉隂乾之,幷雞舌香食,益美。
又【齊民要術】山㯽榔,一名蒳子。
又芥蒳,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