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 見 kh 溪 k 群 ng 疑 b 幫 ph 滂 p 並 m 明
Hw 非 hw 敷 Hw 奉 w 微 d 端 th 透 t 定 n 泥
j 知、照 ch 徹、穿 c 澄、床 sh 審 zh 禪 ñ 娘 dz 精 tsh 清 ts 從 s 心 z 邪
h 曉 X 匣 H 匣 ' 影 Y 影 x 喻 y 喻
l 來 Zh 日 i u e o w y ÿ

字頭

释義

【集韻】徒郞切,音唐。國名。 【正字通】本作唐。

【唐韻】莫經切【集韻】【韻會】忙經切,𠀤音冥。邑名。【左傳·僖二年】伐鄍三門。【註】鄍,虞邑也。

【成二年】公會晉師于上鄍。【註】地名。闕。

《後漢·郡國志》有鄍聚,註:服虔曰:晉別都。《博物志》曰:諸侯會于溟亭,蓋晉地也。大約晉滅虞後,其地遂爲晉有,故《說文》直以鄍爲晉地,而不復原其爲虞邑也。

【唐韻】相卽切【集韻】悉卽切,𠀤音息。地名。【春秋·哀十年】公會吳,伐齊南鄙,師于鄎。【註】鄎,齊地。【說文】鄎,姬姓之國,在淮北。今汝南新鄎。【正字通】《漢·地理志》作息。孟康註曰:故息國,後徙東,故加新云。今汝南府息縣卽息地。

《左傳·隱十一年》鄭息有違言息侯伐鄭。疏:一本作鄎,汝南有新息縣,息在汝南,非齊南鄙,則息卽可加邑爲鄎,而齊之鄎與息國之新息,其地自不相混也。

【唐韻】而蜀切【集韻】【韻會】如欲切,𠀤音辱。郟鄏,邑名,在河南。【集韻】河南縣直城門宮陌地也。餘詳前郟字註。

【唐韻】丑六切【集韻】敕六切,𠀤音畜。【說文】晉郉侯邑。【左傳·襄二十六年】雍子奔晉,晉人與之鄐。

姓。【廣韻】漢東海太守鄐熙。 

【廣韻】許竹切【集韻】許六切,𠀤音蓄。

【廣韻】【集韻】𠀤丘六切,音麯。義𠀤同。

【唐韻】卽移切【集韻】【韻會】將支切【正韻】津私切,𠀤音貲。【韻會】邑名。古屬靑州,周屬紀,後入齊。【春秋·莊元年】齊師遷紀、郱、鄑、郚。【註】北海都昌縣西有貲城,卽鄑城也。互詳前郚字註。 

【集韻】宋、魯閒地。【春秋·莊十一年】公敗宋師于鄑。 

【集韻】卽刃切,音晉。義同。 【說文】作𨟕。隸作鄑。譌作𨝶,俗作鄑,𠀤非。

【唐韻】【正韻】側鳩切【集韻】【韻會】甾尤切,𠀤音騶。【說文】魯縣,古邾婁國,帝顓頊之後所封。【徐曰】《孟子題辭》邾國至孟子時,魯穆公攺曰鄒。

通作騶。【史記·孟軻傳】孟子,騶人也。

姓。【廣韻】漢有鄒陽。 

【字彙補】從娶切,音聚。【史記·孔子世家】如顏濁鄒之徒。【正義】鄒,音聚。俗省作邹。互詳前郰字註。

【正字通】俗郹字。詳前郹字註。

【唐韻】【正韻】安古切【集韻】【韻會】於五切,𠀤音隖。縣名。【左傳·隱十一年】王取鄔、劉、蔿、邘之田于鄭。【註】河南緱氏縣西南有鄔聚。

晉地。【左傳·昭二十八年】司馬彌牟爲鄔大夫。【註】今汾州介休縣有故鄔城。 

【廣韻】哀都切【集韻】汪胡切,𠀤音烏。

【廣韻】依倨切【集韻】依據切,𠀤音飫。義𠀤同。

考證:〔【左傳·隱十一年】王取鄔劉蔿䢴之田于鄭。〕 謹照原文䢴改邘。

【廣韻】許良切【集韻】【韻會】【正韻】虛良切,𠀤音香。【釋名】鄕,向也,衆所向也。【廣韻】萬二千五百家爲鄕。【前漢·食貨志】五家爲鄰,五鄰爲里,四里爲族,五族爲黨,五黨爲州,五州爲鄕,是萬二千五百戸也。

上聲。【韻會】【正韻】𠀤許兩切,與響同。【前漢·董仲舒傳】如影鄕之應形聲。 

【字彙補】與饗通。【前漢·文帝紀】尃鄕獨美其福。

去聲。【集韻】【正韻】𠀤許亮切。與嚮同。【禮·曲禮】則必鄕長者所視。【又】請席何鄕。 

【爾雅·釋宮】兩階閒謂之鄕。【註】人君南鄕當階閒。

窻牖名。【禮·明堂位】刮楹達鄕。【疏】每室四戸八窻,窻戸皆相對。

【儀禮·士虞禮】祝從啓牖鄕如初。【註】鄕,牖一名也。【疏】北牖名鄕,鄕亦是牖,故云一名也。 

【正字通】昔也,曩也。往者在前,來者從後,故往者謂之鄕者,往日謂之鄕日。【論語】鄕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

姓。【集韻】通作向。

【廣韻】【韻會】【正韻】𠀤于分切,音云。國名。【說文】漢南之國。【左傳·桓十一年】鄖人軍于蒲騷。【註】鄖國,在江夏雲社縣東南有鄖城。

衞地。【左傳·哀十一年】衞太叔疾死,𣩵于鄖。

姓。 或省作䢵。詳前䢵字註。

【廣韻】胡老切【集韻】下老切【韻會】合老切,𠀤音皓。【正字通】春秋晉邑,戰國屬趙。【左傳·哀四年】齊國夏伐晉,取郉、任欒、鄗。【註】鄗,晉地。後漢光武卽位于此,攺名高邑,卽今趙州高邑縣。

與鎬通。【後漢·馮衍傳】西顧酆、鄗。【註】酆、鄗,二水名。文王都酆,武王都鄗。 

【廣韻】口交切【集韻】【韻會】【正韻】丘交切,𠀤音敲。水名。【左傳·宣十二年】晉師在敖、鄗之閒。【註】敖、鄗,二水名,在滎陽縣西北。 

【唐韻】呼各切【集韻】【韻會】【正韻】黑各切,𠀤音壑。

【集韻】虛到切,音耗。義𠀤同。 

【字彙補】居囂切,音郊。地名。與郊同。【史記·秦本紀】取王官及鄗。【左傳·文三年】作郊。

考證:〔【左傳·哀四年】齊國夏伐晉,取郉欒任鄗。〕 謹照原文欒任改任欒。

【廣韻】【集韻】【韻會】𠀤餘封切,音庸。【說文】南夷國也。 

【集韻】紂畿內地名。互詳前邶字註。又城也。【左傳·昭二十一年】宋城舊鄘。【註】舊鄘,故城也。

姓。【正字通】鄘國絕,子孫因氏。

〔古文〕𠴿【廣韻】方美切【集韻】【韻會】補美切【正韻】補委切,𠀤音比。【釋名】鄙,否也。小邑不能遠通也。【周禮·天官·大宰】以八則治都鄙。【註】都之所居曰鄙,公卿大夫之采邑,王子弟所食邑在畿內者。

【地官·遂人】掌造縣鄙形體之法,五酇爲鄙,五鄙爲縣。 

【廣韻】邊鄙也。【左傳·隱元年】太叔命西鄙北鄙貳于己。【註】鄙,鄭邊邑。 

【正韻】陋也,厭薄之也。【左傳·宣十四年】過我而不假道,鄙我也。【老子·道德經】衆人皆有以,我獨頑似鄙。

鄙與都對言,朴野也。【淮南子·詮言訓】夫始于都者,常大于鄙。

鄙與仁對,言不通也。【前漢·董仲舒傳】或仁或鄙。

嗇於財者曰鄙吝。 俗作鄙、𨝣。

考證:〔【老子·道德經】衆人皆有以,我獨頑且鄙。〕 謹照原文且改似。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末各切,音莫。縣名。【史記·趙世家】與燕鄚易。【註】皆屬涿郡。【前漢·地理志】涿郡有鄚縣。【正字通】唐開元十三年,命集賢學士衞包攺古文,以鄚類鄭,去邑作莫。今莫州任丘縣。卽古鄚地。

姓。

考證:〔【史記·趙世家】燕鄚易。【註】皆屬涿郡。〕 謹照原文燕上增與字。

【唐韻】【集韻】【韻會】𠀤鉏交切,音巢。【說文】南陽棗陽縣名。【後漢·宦者傳】鄭衆封鄛鄕侯。 

【集韻】莊交切,音釗。義同。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芳無切,音孚。【正韻】左馮翊縣,隋置鄜州。【史記·秦本紀】初爲鄜畤。【註】鄜縣,屬馮翊,于鄜地作畤,故曰鄜畤。 

【廣韻】【集韻】𠀤盧谷切,音鹿。地名。 【說文】本作𨞻。

【唐韻】盧鳥切【集韻】【韻會】朗鳥切【正韻】盧皎切,𠀤音了。國名。【穀梁傳·宣八年】楚人滅舒鄝。【左傳·桓十一年】鄖人軍于蒲騷,將與隨、絞、州、蓼伐楚師。【註】蓼國,今義陽棘陽縣東南湖陽城。蓼與鄝同。

【廣韻】語巾切【集韻】【正韻】魚巾切,𠀤音銀。【說文】會稽縣名。【後漢·郡國志】鄞,章安故治,閩越地,光武更名。【註】本鄞縣南之迴浦鄕,章帝章和元年立。

【順帝紀註】鄞故城,在鄮縣東南。 

【唐韻】語斤切【韻會】疑斤切,𠀤音齗。義同。

【廣韻】職緣切【集韻】朱遄切,𠀤音專。地名。【春秋·成六年】取鄟。【註】附庸國。【公羊傳】邾婁之邑。

鄟門,城名。【左傳·襄九年】諸侯伐鄭,門于鄟門。【註】鄭城門也。 

【廣韻】度官切【集韻】徒官切,𠀤音團。

【廣韻】市兗切【集韻】豎兗切,𠀤音膞。義𠀤同。

通專。【左傳·襄九年釋文】鄟,本亦作專。

【廣韻】【正韻】侯古切【集韻】【韻會】後五切,𠀤音戸。縣名。漢屬右扶風。

與扈通。【前漢·地理志】鄠縣。【註】古國,有扈谷亭,卽夏啓所伐有扈國也。

【廣韻】苦幺切【集韻】牽幺切【正韻】牽遙切,𠀤音蹺。【說文】鉅鹿縣名。【後漢·光武紀】擊銅馬于鄡。【註】鄡,屬鉅鹿郡,故城在今冀州鹿城縣東。

鄡陽。【前漢·地理志】屬豫章郡。

鄡亭,地名。【前漢·王莽傳】析宰將兵數千,屯鄡亭。

姓。【史記·仲尼弟子傳】鄡單。 一作郻。俗作𨜑。

考證:〔【後漢·光武紀】繫銅馬于鄡。〕 謹照原文繫改擊。

【廣韻】【韻會】於乾切【集韻】於虔切【正韻】因肩切,𠀤音焉。【說文】南郡縣名。 

【廣韻】【韻會】【正韻】於幰切【集韻】隱幰切,𠀤音偃。地名。在鄭。 

【廣韻】【集韻】𠀤於建切,音堰。地名,在楚。 【字彙補】《路史·國名紀》:鄢地有三,楚之鄢都,襄陽之宜城也。鄭伯克段于鄢,開封之鄢陵也。若穆叔如莒及鄢陵,則沂之安陵也。【正字通】荆州之鄢音焉,鄢城之鄢音偃,《漢·地志》作𨻳。【集韻】作傿,非。

姓。

【唐韻】【集韻】【韻會】諸良切【正韻】止良切,𠀤音章。【說文】紀邑也。【春秋·莊十三年】齊人降鄣。【註】鄣,紀附庸國。東平無鹽縣東北有鄣城。

莒邑。【左傳·昭十九年】齊伐莒,莒子奔紀鄣。【註】紀鄣,莒邑也。 

【等韻】之亮切。與障同。【禮·祭法】鯀鄣洪水而殛死。【前漢·張湯傳】居一鄣閒。【註】謂塞上要險處,築城以爲鄣蔽。

【廣韻】【集韻】𠀤莫半切,音蔓。地名。【左傳·成三年】諸侯伐鄭鄭,公子偃帥師禦之,使東鄙覆諸鄤。【註】鄤,鄭地。 

【集韻】【韻會】【正韻】𠀤謨官切,音蟎。

【集韻】模元切,音槾。無販切,音萬。義𠀤同。 或作𨞼。

同𨝬。【史記·鄭世家】鄦公惡鄭于楚。【註】許靈公也。

【唐韻】徒亘切【集韻】【韻會】【正韻】唐亘切,𠀤音蹬。【說文】曼姓之國。【春秋·桓七年】鄧侯吾離來朝。【疏】鄧,在南地,屬衡岳。

魯地。【春秋·隱十年】春,齊侯、鄭伯盟于鄧。【註】鄧,魯地。

蔡地。【春秋·桓二年】蔡侯、鄭伯會于鄧。【註】潁川召陵縣西南有鄧城。【疏】賈、服以鄧爲國,釋例以此爲蔡地,其鄧國則義陽鄧縣是也。以鄧是小國,去蔡遠,蔡、鄭懼楚而爲此會,不當反求近楚小國與之結援,故知非鄧國也。

州名。本秦南陽郡,隋置南陽縣,攺鄧州。

姓。【姓考】殷武丁封叔父于河北,爲鄧侯,後因氏。

考證:〔【春秋·桓十年】鄧侯離吾來朝。〕 謹照原文十年改七年。離吾改吾離。

【唐韻】【集韻】【韻會】𠀤必袂切,音蔽。【玉篇】牂牁,縣名。

水名。【前漢·地理志】犍爲郡符縣温水南至鄨。

【後漢·郡國志註】不狼山,鄨水所出。 

【集韻】必列切,音鼈。義同。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徐林切,音尋。地名。【左傳·襄四年】寒浞使澆用師滅斟灌及斟鄩氏。【註】北海平壽縣有鄩亭,今萊州濰縣卽斟鄩。

周邑。【左傳·昭二十三年】正月壬寅朔,二師圍郊,癸卯,郊、鄩潰。【註】河南鞏縣西南有地名鄩中。

姓。【左傳·昭二十二年】鄩肸伐皇。【註】鄩肸,周大夫。

考證:〔【左傳·昭二十二年】周子朝之亂,二師圍郊,癸卯,郊鄩潰。〕 謹照原文二十二年改二十三年。周子朝之亂改正月壬寅朔。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兵媚切,音祕。魯邑名。【史記·周公世家】以汶陽鄪封季友,通作費。